七十年代之现世安稳_作者:风清月华(16)

  是这个道理,穆达山点点头。

  穆卫民却说:“就算要恢复高考,我也是不会参加的。先不说初中毕业能不能考,就算能考我也莫得兴趣。”见穆达山和穆卫军面露不赞同,自家婆娘也掐自己后腰,赶紧说道:“你们都晓得的,我上学的时候就不喜欢读书,一看课本就打瞌睡。当初还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就撇得很。现在都丢了十几年的书了,你让我再看,就跟看天书差不多,纯粹是浪费时间。不过大哥大嫂和三弟妹挺有希望的。大哥大嫂虽毕业十几年了,但在教书,也算随时摸到课本的,把其他几门补一补,还有希望。三弟妹刚毕业三年,又是大城市里上学的,基础扎实,好好复习一下,考的话肯定能考上。”

  萧清韫觉得这位二哥其实挺聪明的,关键是自知,看得清形势。但就是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这也强迫不了。

  穆卫军估计也了解这位二哥,于是说道:“我就是提出一种可能,将来囊凯那个都说不清,囊凯选择看你们个人。”

  李大妹见这个话题告一段落,老三两口子也回来了,就想把这几天一直琢磨的事说出来,于是对萧清韫说道:“清韫啊,你现在和老三结婚了,老三这次虽说有50天的假,但是过完大年初三就要回部队。要不等你歇几天,趁着年前,和老三回你娘家一趟。让他认认门,你也两年半没回去过了,这次回去就住上十天半个月,和你家里人好好团聚团聚,你看行不?”

  这个问题,大家都挺关心地,于是都看向萧清韫。

  萧清韫知道婆婆虽是询问,但肯定是想她答应下来的。估计是见“她”结婚前没向家里写过信,也没打过电话。在结婚当天,萧家这边更是没一点音信,心里不踏实。让穆卫军和她回去,陪她回娘家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让萧家知道她结婚了,以及结婚的对象。

  萧清韫没打算隐瞒自己的家庭情况,她是打算和穆卫军过一辈子的,没必要隐瞒,也隐瞒不了。沉默了会儿,组织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爸,妈,你们还不完全了解我的家庭情况,要不你们先听我简单说一下我家的情况。”

  大家见她没有一下答应,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有情况。除了二嫂赵小雨完全是八卦之心被吊了起来之外,其他人心底都有些担心了。

  不过,大家除了知道萧清韫有个疼她的中医外公之外,其他的还真是一无所知。穆卫军可能知道的多点,但也仅止于她外公的爱好、才能。所以,大家都挺想知道她具体的家庭情况。李大妹作为代表说道:“莫事,你慢慢说,我们听着。”

  作者有话要说:  方言:

  莫得:没有,“莫”基本同“没”,“莫事”就是“没事”。恩,有时候有“不要”的意思,比如“莫说了”就是“不要说了”

  找不到:不知道,不晓得。

  囊凯:怎么,怎样。 比如,“你找到囊凯起的不?”即“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恩,意思差异比较大的应该就这些,以后遇到了再说吧。

  哎,可能由于我在南北方都待过不少时间,有时候说话就结合了南北方的一些特点,有些别扭,还请大家不要计较哦。

  补充一下,女主前世一直生活在北方大都市,加上所受教育,恩,说话更偏向书面一些。但不保证偶尔蹦出一句方言什么的。哈哈哈哈......

  男主的话,在家人老乡面前肯定是方言为先的,在女主面前,恩,可能会不自觉说书面语多一些。

  恩,对,就是这样。不要太较真哦。

  第5章 夜谈

  萧清韫见大家都安静的看着她,便捡着能说的,缓缓开始讲述:“我家在蓉市,是蓉市本地人。爷爷是孤儿,和奶奶成婚后一年,爸爸就出生了。那时真的是家徒四壁,一家三口几乎断了口粮。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爷爷28岁,因为家中实在过不下去,也因为憎恨侵略者,向当时招兵的一个干事借了5个银元,然后就响应当时蜀南省政府主席的号召,毅然参军抗战。爷爷也是在他参军那一年,改名叫做萧抗战。”

  “嘶”除了穆卫军之外,其他人都倒吸一口冷气。其实穆卫军心中也是受到极大震动的,只是在萧清韫讲述中隐隐有了预感。因为,萧抗战将军的事迹,对于蜀南省的军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