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之宅门嫡女_作者:白苏月(109)

  初娘子看着林氏,先是恭敬的福了福身,然后一口吃掉了林氏喂给她的酒酿米粥。

  就在这时,喜娘在门口喊,“吉时道,新娘子出闺上花轿。”

  林氏便亲自替初娘子盖上了大红盖头,然后附在她耳边道,“老太太在垂花门候着,说要亲自送你出垂花门。”

  初娘子心中一激动,握着林氏的手不免紧了紧……

  第一卷 拈花一笑,无猜脉脉心有意 第五十一章 流华里•春暖花开

  那日,初娘子被新袍在身胸佩红花的吴仲一迎娶出门后,就直接上了运河码头的新嫁船。

  陪嫁的两房下人并了六个丫鬟都伺候在她的身边,同行的还有从临安随船而来的唱和的喜娘,巧手的梳头仆妇,擅各色北边菜式的厨子等等……人喧有声,喜气洋洋,把披了红绸布的新嫁船塞了个满满当当。

  不过初娘子出阁嫁人,一路回临安的却不是只有一艘嫁船而已。前头开路的是一艘护卫满仓的武船,后面紧跟着的是吴家姑爷带着前来壮势的迎娶队伍,再后面的船载的是初娘子这房陪嫁的下人,最后压尾的也是一艘高高的武船。

  装满了初娘子整整三十六抬嫁妆的喜船是先发了道的,而后面慢行的这几艘船因都是载人的,所以要轻很多,肯定就比装物件的船要走的快,因此估摸七八天也就能赶上一并回临安了。

  其实古代市井人家生了女儿都粗喊“赔钱货”这一俗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代嫁女有讲究,商贩市井暂且不谈,单说大户人家,但凡有些颜面底气的,讲究高嫁女低娶媳,而高嫁女的前提条件便是娘家底子要足,气要厚,简单的说就是要拿得出钱置办嫁妆。

  就拿初娘子出嫁为例,初娘子嫁给临安吴家,其实只能算是门当户对,并不算高嫁,但前后林氏拿出了两千六百两银子给她做嫁妆,这之后老太太又给了六百两,陆老爷又单出了三百两,然后林氏还给了她两个庄子几块田,前前后后若是折现算算,初娘子一个人头上就往吴家带去了近五千两的账面银子。

  可为何要如此呢?只因为古代女子即便是嫁为人妇,可是吃穿住用却都要靠着自己的,而这靠自己就是靠着娘家,娘家嫁妆办的越体面,送出阁的时候银子给的越多,姑娘家以后在夫家就越能站得稳脚跟,讲得响话语。而反之则会被夫家的妯娌亲戚给瞧不起,顺带还要日日看公婆的脸色度日,其地位高低可见一斑。

  只这样看来,所谓的“赔钱货”一说其实也并没有错,只不过却是不雅粗俗了些。

  再说回初娘子的婚事,其实在初娘子上了喜船顺波离岸的那一刻,对陆家来说这婚礼也算圆满了一半了。剩下的另一半,就要等到喜船全部回到了临安,则良辰选吉日,在吴府那里办了酒席请了宾客,那之后,这婚事也算彻底的结束了。

  细看起来,古代的婚嫁礼数要说复杂,那多半是因为古时通讯交通不甚发达,耗费在来回消息和路途中的时间比较多罢了。尤其像初娘子这样南北两地的远嫁,那路上费的人力物力时间就更多了。但要说简单也简单,大周国的礼数中,远嫁女儿,娘家的喜宴一般不会太隆重,而夫家则要大肆兴摆,以示对进门的新媳妇的尊重和喜爱。

  所以,在亲力亲为的忙了一个多月以后,林氏终于可以好好的闭个眼睛喘个气休息休息了。是以她连着整整三日都免了姨娘和小辈们的请安,把内宅琐事都交给了五姨娘代为打点,想着借此机会可以放松一下,却不知为何越躺越累,连带着胃口也一天一天的差了起来。

  陆老爷本以为林氏是累着了,却见她半个多月了还是不见恢复精神,便请了同德堂的大夫来问诊,结果不问不知道,大夫一来把脉,轻飘飘的一句话却把林氏给惊的半天没了神。

  “恭喜夫人有了身孕,已两个多月了,不过想必夫人之前多有操劳,按着夫人的脉象来看,多半有些伤了元气,接下来的日子夫人当以静养为主,切莫伤神伤力,以免对腹中孩儿不好。”老大夫说话一气呵成,一边说一边已经飞快的落笔写好了药方子,并嘱咐林氏道,“这味方子是宫里头安胎的老方子了,贵在温和不急,平稳求劲。可是夫人切记这只是药,并非补材,若是觉得胃口好了或者并不那么疲乏了,药就可以断了。”

  林氏求这一胎求了多年,如今夙愿翩然而至,她喜不胜收,却也觉得整个人虚恍恍的有些不真实,便是连老大夫说的什么都没有细听,只安静的用手捂着肚子激动的发起了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