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的杨溪格外热闹,大部分姑娘媳妇都在外头浆洗衣服,太阳还没有升起,清澈见底的溪水有些凉,季婵看见杨婶子也蹲在这一群莺莺燕燕里头,边搓着衣服边聊得高兴。季婵唤了她一声,把事情说了,得到许可后牵着杨兰踩着石头过溪,并没有多留。
过了岸,沿着田埂一直走到后头的山脚下,还要再往上爬。这并不是杨兰搂草的那个山,而是很低矮的,在山上还有几户人家,甚至能看到他们放养在林子里头的羊,同样用篱笆围了起来。
季婵把杨兰的篓子叠在她的里头,还给小姑娘捡了根粗木枝让她杵着走,手里头的花儿放篓子里了,垫了些青草放着,就不用怕蹭坏了。
走了一大半再往后头看的时候,就是和季婵刚来时的村子一样了,一座座村落房屋相互毗邻,在初生的阳光里头显得极为美丽,屋畔的那一抹绿意也是极美的点缀,波光粼粼的杨溪像是一条金带流过着整个杨家村,还有杨石家的海棠,在这里都能看见那团娇粉。
“真美呀。”
季老师感叹着,她想如果她手里头有相机或者是手机还没坏,她一定会把这一切都拍摄下来,哪怕有一支笔也行,可惜的是她手里什么都没有,只能用眼睛,把这些都铭记在脑海里头。
再往上一些,就是杨石家的果树林了,里面不仅仅种了梨子,还有桃子、杏子、李子等等,只是梨树占的数量要多些。
这些果树大部分都挂了果,也都快要接近成熟,季婵伸手摘了个她够得着的黄皮圆梨,拿帕子擦了擦递给了杨兰,两个人分着吃了一个梨。
季婵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品种,只知道吃着很甜,她把外头的梨皮咬掉,里面的梨肉白净多汁,脆甜无渣,好吃得连喉咙都能感受到这一股清甜。于是她又摘了一个给杨兰。
杨石家的梨树很高,底下仅有的几个梨要么没成熟要么被她们两个吃了,季婵只能挽起袖子上树摘。
好在用来做梨膏的梨只需要两三个,她不用爬太高,就在第一个分叉那儿坐了,伸手勾着树枝往里头弯,摘到了就递给树下的杨兰,两个人分工合作也就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摘齐了。她也不下来,就坐在上面晃着腿,目光悠悠的望着这林间草地。
“咯咯……”
茂盛的草丛中突然窜出了一只野鸡,有着彩色的尾翎和羽毛,啄食着她们扔在地上的果核。季婵心里一动,但是看见野鸡锋利的爪子和灵巧的身姿还是放弃了下去抓它的念头。
她不会做陷阱,也跑不过打不过它,还是算了吧。季婵不动,不代表杨兰没有那个好奇心,只见小姑娘倒拿背篓一点一点的接近了那只贪吃的野鸡,在一个触手可及的距离停了下来,聚精会神的盯着,然后猛的一扑!
野鸡警惕的扇动翅膀,尖锐的爪子张开,不仅避开了背篓,还在上面猛抓了一把后逃入草丛,只留下了几根色彩艳丽的鸡毛,小姑娘四肢着地,一脸懵的抬头,季婵瞧着她头发上还粘着鸡毛,顿时“哈哈哈”笑出声。笑完了赶紧下了树,拿帕子给她擦干净手。
“要量力而行,做事情之前先想一想再去做,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季婵伸出一指点点小孩的鼻尖,教训道。
杨兰委委屈屈的抿着嘴,季婵看着又是一阵好笑。
也不多待,两个人手牵手下了山,天空里头的云半遮着太阳,和着清风,在这并不燥热的夏季,缓行归家。
灶里头添了柴,干燥的枯枝被明亮亮的火苗一烤就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季婵在灶头上的湿巾擦了擦手,脸颊被火照得带上了些许红晕。
几个梨子削了皮,拿刀挖去果核后切成块状后捣成酱倒锅里,期间杨兰还想再吃却被季婵喝住了,再过一会儿就要吃饭了,梨的水分多,再吃就吃不下饭了。一小块生姜也削皮切块放进去,从村里陈大夫手里买来的两个罗汉果和川贝母敲碎了加进去,季婵还多放了一把去了核的大枣。
清水漫过梨酱,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炖半个时辰,在这期中季婵还要时不时的搅拌和撇去浮沫,最后把东西倒在裹了棉布的盆子里头,沥干后的汁水继续下锅小火熬,季婵往里头加了一点红糖,让它不那么苦,煮上两刻钟的时间。
关火把已经变成黑色了的梨汁倒进小盅里,盖上盖子冷却。等要放到了晚上,它才形成膏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梨膏。季婵挖了一小勺用热水冲泡,端进去给杨老爷子喝了,没有咳嗽的人也可以喝,这东西润肺止咳,生津利咽,何况她又往里头加了红糖,有些甜甜的,像杨兰这样的孩子更是爱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