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她穿的世界里,身份不是郡主就是公主,不然就是千金闺秀,也根本想不起来养殖这回事。
直到现在,她为了别庄的将来考虑,才养起马和牛来。好在空间的草场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青草,一年四季都葱葱郁郁,养活一千匹马不成问题。
沈凌目前所需的马匹不多,因此空间内的马匹数量不多。反而是牛的数量比较多一些。
这些马和牛都是沈凌吩咐二十个匪人弄来的,有血誓在,沈凌完全不担心他们会说漏出去。
也是因为有血誓在,沈凌打算过些天让二十个匪人回郡城一趟,郡城那边的庄里有粮食是她胡诌的。真正有粮食的,是她的空间。但是为着掩人耳目,沈凌觉得有必要让他们走上这一趟,一来可以打听一下最近的时局,二来也可以将空间里一些用不到的物品换些银钱回来。
匪人们走后,路管事也带着庄子里的十来个人回来了。
他们按照沈凌的吩咐一共在梅山县城施粥十天,期间,倒是也有一些读书人听说别庄要招纳宾客有些意动,不过最后肯跟路管事回来的只有一人,是个落第的秀才,姓罗名景文。
沈凌原本还抱着几分希望,但是等见到人,和他谈不到几句就大失所望。首先罗景文一见到她,脸上就流露出几分轻视之色,明显是看不起女子。然后沈凌出了个题目让他写篇策论,他却支支吾吾,始终不肯动笔。
这样的人,沈凌自然不会让他留在庄里,几句话把他打发走了。
经此一事,沈凌未免有些失落,过后便觉得建学堂此事应该提上日程了。以她女子的身份,将来恐怕在这乱世招纳不到那些真正有才华的谋士,既然这样还不如自己培养人才。
于是,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别庄里就又招了几百名青壮开始建学堂。学堂的位置选在别庄内,位于外院的最外围,方便那些佃户们的孩子外出。
学堂还未建好的时候,沈凌就放出话来,所有租种别庄田地的佃户们都可以把家里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子们送到学堂。学堂不仅不收束修,还免费提供一顿午饭。
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有一半多的家庭愿意把自家孩子放到学堂读书,毕竟十岁以下的孩子干的农活有限吃的却不少,送去学堂还能省一顿饭。
作者有话要说: 赌石书到了,以后就可以写赌石了。
第133章
清晨的阳光照进学堂时, 学堂里已经坐满了五岁到十岁的孩童。他们坐在结实的木凳上, 抚摸着面前光滑的木桌,不时同周围的同伴小声说着什么。
杨秉文迈进学堂时,所有人不由停下了小声的议论。昨天晚上, 差不多每个孩童都被家里的大人告诫了一番,要在学堂里好好听先生的话,要不然先生会拿戒尺打手心或是不给饭吃。
有赖于此,虽然杨秉文看上去比较年轻, 说话声音也不大,但是孩童们还是对他表现出了十足的敬意。
本来沈凌是想要自己亲自培养那些孩童的,但是庄里的事务太多, 每日听路管事的汇报就占去了太多时间,所以她便花高价从县城里请来了这么一个私塾先生。之所以选杨秉文,是他比其他人要开通一些,也能接受沈凌的一些想法。
比如, 沈凌建议他可以把那些新入学的孩童根据年龄分为六组, 然后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内容。还有教授的内容中可以少一些经书,多一些实用的算术、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这些杨秉文都同意了。
沈凌还怕他会阴奉阳违, 明面上答应背地里却依照自己的风格行事,因此特地到窗外听了几天,发现杨秉文确实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照办的, 方才放下了心。
她从学堂外面离开后,便信步出了别庄。
正值春光明媚,地里的野菜东一簇西一簇的都冒了出来。放眼望去, 就见田野里每隔个十几米就有一人蹲在地上挖野菜。
距离秋收已经过去好几个月,这个时候就是家里比较宽绰一些的佃户也没有多少存粮了,因此家家都会派出一两个人来地里挖野菜,多少能缓解一下家里的口粮问题。
沈凌想到这里不由望向正在庄外操练的两百名家丁,他们正在二十个匪人的带领下练习刀枪棍棒。
在练兵打仗这一块,沈凌自问是门外汉,所以几乎不过问,也不贸然提出什么建议。只要他们带领二百名家丁好好练习武术即可。
如今这么一看,倒也似模似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