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苦于身边没有帮手,沈凌又信不过药铺的那些伙计,只能自己亲自配药,这样一忙活就不免要熬夜。
这也让沈凌生出了收徒的心思,有徒弟帮忙,自己便可轻松很多。
沈凌这里刚有了要收徒的心思,王陵生这天就带了一个少年过来找她。
那少年何玉清是王陵生一个同僚的儿子,那位同僚两年前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两个。原本少年是想走科举的路子,身上也有了秀才的功名,可惜寡母因为没日没夜的做针线伤了眼睛,不能再补贴家用,少年便改了主意,打算弃文从医,治好寡母的眼睛,同时承担起养家的重担。
王陵生听说了此事后,便将他介绍给了沈凌。
俗语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沈凌先就肯了一半,但怕他天赋不高,便安排他在药柜上做事,准备看看再说。
半个月以后,沈凌考了考他,发现他已经将药柜的药材认会了一半,还能背诵好些汤头歌,可以想见他既好学又有天赋。
沈凌这才正儿八经将这个徒弟收了下来。
从此,沈凌白天无论是到达官贵人家问诊还是在药铺里坐馆,都让何玉清跟在身旁。晚上的时候,她便教何玉清理论知识。
因为何玉清是秀才出身,他对医书上讲解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非常快。但是同样的,他在动手实践上就要差一些。
沈凌教他的时候便有所保留,并未教他手针和推拿术。因为知道就是教了,他也不会学的太精,还不如不教。以后遇到合适的徒弟人选,再将这两个技艺传授出去。
不到两年,何玉清的医术便学的差不多了,可以在老号帮着看些小病小痛,也能帮沈凌配制一些丸药。
沈凌也得以抽出更多的时间给那些达官贵人看病,其中十几家已经是她的老客户,每次府里有人得病,几乎都要找她看病。
沈凌的名声在这几年,也越来越大,但是距离天下第一名医还有一段距离。
沈凌正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名声散播的更远,让更多人知道时,一个机会悄悄来临了。
沈凌来京城的第四年,距离京城较近的冀州遇到了百年难遇的大雨。大雨足足下了七天七夜,冲垮了无数村镇,淹死了无数百姓。等到大雨停歇,活下来的百姓们还未喘口气时,冀州好几个地方就爆发了瘟疫。
这下子,皇帝坐不住了。冀州距离京城这样近,一旦有灾民涌进城里,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不到几天的功夫,皇帝就从太医院抽调了数名太医,命令他们即刻启程,务必将灾区的瘟疫控制起来。
沈凌觉得这正是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而且自己也很想为灾区的百姓出一份力,便主动请缨,带着何玉清跟着几个太医去了冀州。
第198章
冀州爆发瘟疫的有五处地方, 沈凌去的是其中最偏僻的金水镇。
太医们对沈凌这两年名声日益壮大一事早有不满, 如今便借此机会,将最偏僻的地方留给了她。
沈凌此来又不是为的享乐,去哪里治病都一样。所以她二话都不说, 便带着何玉清出发去了金水镇。
金水镇在之前遭遇水灾时,镇上的房屋有一半已经倒塌,沈凌到达后见到的就是不少百姓住在简易的窝棚里的情形。
她戴上自制的口罩在镇上转了一圈,就知道了瘟疫发生的原因。
大雨过后, 地面比较潮湿,滋生了大量蚊虫,加上镇上之前淹死了不少百姓, 有的并未得到妥善安置,这一来便给了瘟疫肆虐的机会。
沈凌弄清楚原因后就吩咐何玉清带上皇帝赐给她的令牌去县城找几个帮手过来。
那令牌是她自告奋勇要去灾区时皇帝主动赐给她的,为的是让她方便行事。
有令牌在手,何玉清很快带回来了几个差役。
沈凌为的让这几个差役踏实下来做事, 一人分给他们一粒解毒丹, 并言明只要服下这解毒丹就不会感染瘟疫。
几个差役半信半疑将解毒丹服下,沈凌又分给他们口罩, 这才让他们往镇上洒石灰粉。
差役们按照她的吩咐做事时,沈凌在镇上最大的药铺前架起了一口大锅,古来治疗瘟疫的方子她有印象的不少, 加上她自己的经验,便试着配了一副方子。
金水镇在瘟疫刚刚出现以后,就已经被上面派来的官兵重重包围。十几天下来, 原本身染瘟疫的几人已经发展到了数百人。
沈凌在药铺前免费赠药的消息一传来,大锅前便围满了讨药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