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政本想将话往石坚功劳上说,明是称赞,却更有深意,未想石坚将话轻描淡写,推到圣上,边关将士身上,不敢居功。
“正是,正是。”
二人相视一笑,张道政又道,“大燕太平,连今年参加科举的士子比往届多了许多,不知侯爷府上可有收到拜贴?”
石坚道,“本侯乃武将,大人若说是武举,本侯想恐会收到拜贴。”
“侯爷真会开玩笑。”张道政一笑而过。
二人来到殿外,“侯爷请。”
“大人请。”
最后还是张道政先行而入。
张道政为内阁大学士,职位在六部之上,便是石坚有着爵位,也懂得谦虚礼让。
一时间,大殿内侯着众多文武百官,有着各自的小团体,三三两两的小声说着话。
石坚见张道政去了一处,有两个官员笑着迎了上来,相互作辑,见户部尚书在一旁,他正要过去,又见明之杭走了进来。
二人各自一礼,说了一些客套话。
“科举在即,不知明大人可有看中的人选?”
明之杭如今是国子监祭酒。
明之杭着摸着这一句话,片刻道,“国子监学子人才皆备。”
石坚笑了笑,“是呀,本侯听闻前些日,朝堂官员流放的流放,撒职的撒职,明大人此番可要好好为我大燕甄选人才以补空缺。”
“这是本官之职。”明之杭一本正经。
石坚瞟他一眼,又“咦”了一声,“可惜,可惜。”
明之杭好奇,“敢问侯爷可惜什么?”
“那些追随杨阁老的人为什么一夜之间皆失呢?偏偏留有明大人还在朝上?”
明之杭听言一惊,猛的看向石坚,石坚目光灼灼,明之杭只觉心跳如鼓。
正在这时,太监传话,“皇上驾到。”
众人赶紧各入其位,静侯。
一身明黄的燕中宗走上大殿,一掠衣摆高坐龙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臣皆下跪,三呼万岁,响彻承乾殿。
“平身。”
“谢万岁。”
“有本上奏,无本退朝。”
中宗左侧正是一身红袍的刘景,他一甩抚尘,声音尖锐。
“臣有本奏。”
堂下,一官员持笏出例,众人看去,此人乃户部李大人。
“臣叩请圣上执行先王临终所提,撤销提督军营的监枪太监和各城门监局的命令。”
言毕,惊起众臣一片议论。
中宗大为惊讶,惊讶之余脸色极为难看。
“李大人,联己继位数年,你今日来与朕谈起先王之令,是何意?”
李大人回答道,“臣并非今日才谈起,杨阁老在时,也曾提过此令,臣早有上本,只是迟迟未给答复。”说完便低下了头,低头之际,瞟了一眼刘景。
刘景端着身子,一片傲然。
中宗恼,“李大人的意思是指责联这么多年来未尊行先王之令了?”
“臣,不敢。”李大人慌忙跪下。
“朕看你是胆子大得很呢。”中宗一拍龙把,众人皆喏喏。
“朕未复便是己复,退下。”
“皇上?”
“退下。”中宗厉声呵斥,李大人只得起身退入行例。
石坚一旁观看,面无表情。
“今日朝会,联只说一事,便是太后的寿辰,礼部。”
“臣在。”礼部尚书赶紧出例。
“太后大寿,联要办得隆重,太后在先王时吃了不少苦,朕贵为国君要尽之孝道,朕不仅要大赦天下,还在举行花灯,因太后喜欢热闹,朕将带领着太后亲游,京兆尹,此事,你也要做好安排。”
“臣尊令。”京兆尹李大人出例。
中宗点了点头,“工部!”
这时工部尚书出例,“臣在。”
“你递的折子联看了,朕准你所奏,今年玉琢大赛,便以庆贺太后寿辰为主,由太后来决定前三甲。”
“臣尊令。”
“好了,朕要去给太后请安,诸卿有事可上折子。”
言毕,便己起身,刘景赶紧扶上。
“圣上,臣还有奏。”
这时,明之杭出例,中宗见了有些不耐烦了,但也按耐住,毕竟明之杭曾是他的老师,于是笑道,“明大人,你还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