琇莹说:“三房院里最得婶娘信任的就是陈妈妈和秋穗几个,着重从她们身上查,她们的亲人也不能露了。”
小姑娘心细如尘,冯氏欣慰着点头,下刻就吩咐芯梅寻了周振留在府里的亲兵去办了。
皇宫内,丰帝正和几个儿子说话,是在说漕粮的事。
正打漕运改制,先头一年两年还是按着丰帝的初衷在发展,哪知到后面就完全变了样。大量造船、又缝水灾还要抗寇,户部银子就跟那洪流一样,哗哗的从帐上流走。
于是朝廷就加了赋税,转眼,赋税都加征到大后年去了,户部仍是入不敷出。造了船,粮也交不够,导致国库空虚,丰帝一想到天天要银子的户部尚书,就头都大了。
几个皇子在这事上也研究了许久,没少和幕僚商议,但一一说来,都是弊端明显。能解一时之渴,却是再又捅出个窟窿眼。
听得直叹气。
此时四皇子倒是站了出来,朝丰帝一拱手道:“父皇,儿臣这听来了四字——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四字一出,丰帝皱了皱眉:“我朝能繁兴,商路这块献了六分力,出口远洋,内有所销。抑制商人?那不是叫赋税上头又要再减一项?!”
四皇子不急不缓回道:“父皇,此重农抑商,并非是要削减商人的数目,而是往他们身上加重一分的赋税。”
“正因商人利高,许多农户都被征去作坊,一年两两银子,可比耕一年的田收入多。也正是因为这样,往前是十人耕十田,现在成了五人更五田,多余的田地都被卖了,建成了作坊。这样看着百姓收入是高了,但换算过来,却是粮食少了,年年米米价都在涨,生活成本亦高了。”
四皇子话中走向远远超出了丰帝所想,叫他居然就兴奋起来,这些事情可是从来没有人提过!
四皇子见皇父有兴趣,便将一切都明白,最后总结便是:这个抑商,是想让朝廷制定一个规范商人顾用农户的条例,超过多少农户就加重赋税。这样,商人的利少了,但他们的生意要做大,还是要用人,大多数就只能往上交。
而不想多交的,那好办,裁人。朝廷再出个被裁去的农户再领良田耕种,这样百姓也不会因为失业而饿死,朝廷可以再开人开垦更多的粮田,因而让米粮数量慢慢回到往前的水平。
这样算下来,就是双赢。
丰帝听得直拍手叫好!
其余几位皇子都暗中心惊,四皇子手下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个厉害的谋士。就在丰帝大为赞赏四皇子的时候,却听到了意外的话。
四皇子不敢居功,朝丰帝说出了想到此法的人:“这些都是儿臣无意看到小沈大人的手稿,记下来的。”
正文 160纷至
小沈大人?
丰帝微一思索,高声道:“沈君笑!那个被朕调到刑部沈君笑?!”
四皇子应是,丰帝就哈哈大笑起来。
沈家兄弟两都在朝为官,沈君笑是弟弟,大家都喊他为小沈大人。
丰帝高兴地道:“果然是个人才!当初朕就因无意听到他劝做事有疏漏一回的同僚,那句叫什么来着‘他山有砺石,良璧愈晶莹’,就是这句觉得他心性沉稳,要有过人之才。后有一回在翰林问了他几个问题,答案都惊为天人,心思细腻,独观大义。朕就觉得刑部缺他这样的人。”
“看来朕没有看走眼啊!”
丰帝为自己的眼力自豪着。他操着生杀大权,至高无上,没有什么比当伯乐更痛快的了,当即就传了沈君笑来,要更加详细听解。
此时黄门却高喊兵部吏部左侍郎有急事求见,丰帝只能压下激动滂湃的心情,先宣了两位尚书。不想两人居然是来递了一份军报折子和一份今年官员任满的名单。
丰帝率先翻阅军报,是西北那边的急报。鞑子们跟打游击一样,专挑防守薄弱的地方下手,然后烧杀抢掠,边陲百姓苦不堪言。
靠近戈壁的百姓们都弃家远逃,再这样下去势必人心惶惶。
丰帝神色渐渐变得冷厉,再又去翻那份任满名单,看到第二页时,一眼就瞧见周三老爷周庸的名字。他眸光闪了闪,继续翻看完,发现周嘉钰居然也在千户的位置满任了。
其实这份名单吏部早给过丰帝,是丰帝压在后头,久久没有回复。他如今能一下注意到周家这叔侄,是因为护国公刚请旨过要周振任总兵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