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城里不比住在乡下,乡下好歹能喂猪种菜养鸡鸭等,家里的男人也能下地干活,可城里却不成啊。
城周边的田地,都是有主的,想要买地,很难很难,不仅难,最重要的还是贵,一亩地得五两银子,还得有运气,运气不好,就买不着。
李家老老少少是搬到了城里,也住上了敞亮的大宅子,但是!没钱啊!
每天得吃得喝,家里的独苗苗养得娇,人不大,花钱却不少。
手里的钱,说攒得多吧,几十两放乡下,也能安安生生的过好几年,但搁城里,满打满算还没两年,钱就花了个精光。
这时候,家里的四闺女也长大了,堪堪满十四岁。
有了前面的卖闺女换钱的甜头,已经习惯了此事的李家人,见家里没了钱,也不想着出去挣,就盼着四闺女赶紧长大,长大了好换钱过逍遥日子。
闹着要跳河的,便是李家的四闺女。
原住在城里的这两年,李家的四闺女是个顶能干的,不仅把家里的琐碎事全包了,还会做绣活挣钱。
也不知怎地,就跟巷口刘家老二的大儿子有了眉眼来往。
这刘家啊,一家子两房人,老老少少全挤在巴掌大的宅院里。倘若是一家人住,倒也宽敞。偏偏住了两家人。
刘家老二的大儿子,能耐也是有的,跟着他吃穿倒也不愁。他呢,是个铁匠,家里有个小铺子,生意很不错。
偏偏这铺子,是属于二房的,二房除了大儿子,下头还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
一家子就全靠这间铺子吃饭。要说聘金,却是拿不出多少的,但是!刘家人好啊,老实厚道,性情特别好。嫁过去,不说掉福窝里,总归不会受委屈。
别说,刘家二房的大儿子在这附近还挺吃香,有不少人家想把闺女嫁过去。
刘大力却看上了李家的四闺女,李家的四闺女也分外中意刘大力,年轻男女两情相悦,多好的桩婚姻啊。
李家却不同意,没别的原因。李家张嘴就要一百两银子。
话说得别提有多搞笑,说家里大闺女出嫁时,聘金是六十两银,还有绸缎布匹茶果之类的若干。二闺女出嫁时,聘金是足足一百两银子。便是三闺女,嫁得有点急,那也是足有八十两银子!
都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眼下四闺女出嫁,别的不说,聘金怎么着也得拿出一百五十两来!
物质上涨的飞快,这聘金自然也得跟着涨。
哎哟,这还嫁闺女呢,不知道以为这是货品买卖。
刘家人也知道李家的品性,可大儿子欢喜,能怎么着,也有心理准备,打算咬咬牙帮大儿子娶个中意的媳妇好好过日子。不说李家怎么着,单李家四闺女是个好姑娘。
哪里想,李家狮子大开口!一百五十两,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银,也亏得李家说得出口。
显然这桩婚事,是压根就得商量。
一百五十两,哪里来这么多钱。
李家怎么想的呢,无非就是,只剩下两个闺女,怎么着也不能随随便便嫁了,尤其在城里住了两年,钱是没挣几个,心眼儿却大了不少,几十两的银子看不上眼了。
拿在手里有点儿沉甸甸,可也过不了几年舒坦日子,所以,这回四闺女嫁人,聘金少了一百五十两,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这不,李家姑娘就跳了河。救她上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家二房的刘大力。
外面这么吵也是有原因的。
李家也不知怎么想的,那是相当的恶毒啊。
刘大力把李四姑娘送回李家,不仅不感谢他,反而说了句。“刘家小子,别以为你救了我家姑娘,说什么没了清白不清白的话,我也不会把四丫头嫁给你,没有一百五十两银子,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这话声音还不小,仿佛是特意让众人听见,说完就进了屋,连门都没有关上。
左右邻居听着动静出来,一时间倒也讨论纷纷起来。
才有了施小小他们窝在院里,也能听见外头的说话声。
熊地主喜爱热闹,见外头一直不见安静,没坐住,乐呵呵的开了院门,和左右邻居打招呼。
前儿他们搬进宅子里时,就拿了些吃的,往整个胡同招呼了遍,当然李家是不在这里头的。当天吃晚饭时,上过门的邻居,都拿了些自家东西过来窜门说话。
别看他们才搬过来,却也是对胡同里很是熟悉的。
“可惜了李家的四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