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六七十年代_作者:传山(242)

  “唉,我当初还笑他们两家来着,现在打脸咯,我家有水田,我已经换了一些种子。明年试试。”

  “试个鬼,外边都在搞合作社,什么公私合营,以后都是集体的,种什么都是村里管的,咱们这儿估计到了年底就要动起来。”

  “这样啊,我不是白换了粮种。”

  “不会白换的,有水田,村长他们肯定明年会种稻谷,到时候和村里换别的粮食就行。”

  “……”

  一群村民聊天,没有一会儿看见走来一群人,一直到他们身边才停下,下来一位中年的军人(孟广元),直接走到大家面前,拿出一包烟,递给边上的三位男人:“同志,我想打听一下你们村的孟新民家住在哪儿?”

  孟广元没有来过太平村孟新民家里,当初也是因为特殊情况把孩子交给孟新民寄养的,孟新民告诉他们夫妻,老家在太平山下的太平村,二十一年,一些记忆早已淡忘。

  接过烟道声谢,手里拿着洋瓷缸男人,瞅一眼孟广元:“你是谁?找他家干嘛?”

  神情比较戒备,太平村的人在某一点上是很团结的,自己村里的人之间可以内讧,但是不允许外人进来捣乱,还有村里有啥好宝贝是不会到外边去说的,娶进来的女人,进到太平村大第一课就是安全课,不许为了娘家泄密太平村的事情,绝对的不允许,一但查证,要么离婚让女的回家,要么全村排挤你一家人,以后在太平村想过的舒服,没门儿。以前就有过这样的情况,后来还不是被太平村的人排挤出去了。几十年再也没有见到他们一家人回来过。

  孟广元大概知道人家是防备自己几人,“同志,别误会,我是他家的亲戚,而且我是军人,不会做什么坏事的。”

  “亲戚,那就好。我带你们过去,说了你们也不一定知道是哪家?”

  “谢谢你同志。”

  “谢啥,一点小事有啥好谢的。”

  拿洋瓷缸子的男人走在前面,孟广元背着东西,还拎一大包和他一起,何玉琴和孟梦扶住老太太,三位小伙子大包小包的跟在后面,村里的人也都跟着,送他们来的军车到了谷口就返程回到军区。

  几位年轻人一边走一边观察村里的环境,没有茅草屋,都是土砖屋,只是屋顶大部分是茅草,偶尔还有一两座青砖屋子,村里的常用路面也是比较宽敞的,还有就是风景真好,可以说是住在景区的村子。

  来往的行人穿的差但是精神面貌不错,看来这个村子里面的人都过得不是很差。

  太平村的村名对的起太平二字,解放初划成分的时候,村长宋有才还真的有才,猜到成分很重要,提前给村里开会,一致对外统一口径,村里都是穷人,就是有一两家条件还好的人家,住着青砖瓦房,也被村里人说成了,是因为儿媳家的要求,为了盖房子拉了老多饥荒,到现在还没有还完,村里交通不便,都是穷人,没有啥值钱的物件,但凡看的过去的家具和物件都被大家藏了起来,地窖还有附近的山洞,都是藏东西好出处。

  当时工作组的同志也看过,确实都没有啥好东西,看来确实是穷,屋子都是土砖屋,看着是不错,但是这个只要有力气有人帮忙,也是能盖的起的。青砖瓦房也就两家人,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看来真的和他们说的一样。全村被化为贫农,土地也是按人头摸的。

  这一切主要是外面的人不了解太平村的人,他们看着对来村里的人笑眯眯的,心里还是很排外的。

  在附近很多人的印象中太平村的人很团结,除了房屋稍好一点,别的都不行,穷的很,这个时候造土砖屋,成本不高,自家人农闲时候自己造土砖,木头山上有,去砍木头有规定,只有两颗挨的很近的树才可以砍一颗,别的是不能动的,村里人从小就知道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乱砍乱伐,太平村能不能太平,还有能不能过好日子,就靠太平山,没事的时候,每年村里春天都要组织一次植树,在山里植树,一些大树边上的小树苗还有村里培育的小树苗都会栽种在太平山上,几百年来都是如此,不得不感叹老祖宗们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村里人从不在山林抽烟生火,即使上山打猎过夜也是找开阔地和山洞,开阔地附近一定要有水源,离开的时候用水源浇灭火堆。见不到一丝火星才能走。

  这些都是村里的规矩,几百年来这块从来没有发生过人为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