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六七十年代_作者:传山(353)

  孟彩云知道孙子的小心思,只要他不去找梅子要吃的,她也不管,也不接话,就当没有听到。她不管爷孙俩的官司,让他们自己解决,只要不去麻烦梅子就好。

  全身心专注在炮制药材上,也忘记肚子饿,忘记时间,直到屋子里面很暗,才回过神来。

  晚上给自己做了一个羊肉火锅,涮羊肉,吃的喷香。

  回村的第二天,孟红梅就开始像个勤劳的小蜜蜂一样,不停的往家里搬柴火,还有打猎都是些小动物还有一些蘑菇,家里院子内的木架上天天都摆满了要晒要风干的药材,蘑菇,山珍,还有架子上挂着要风干的羊肉,腊羊肉和风干的羊肉,孟红梅都准备了许多。

  药材是单独在一边晒的,阳光不是很烈,但是有风,也是可以的。

  一个月只需要进山一周的时间,最近几天山上的雪已经全部融化,地上也干了,孟红梅抓紧时间的忙碌,一次也没有出去串过门,孙大有听儿子和儿媳们说了孟红梅会医术,一直想找机会和孟红梅说说,可是白天来了几次,孟红梅都不在家,还是儿媳妇提醒他,说梅子在山上的时候说了,下山以后会抓紧时间准备柴火,暂且不找她们几个唠嗑,等忙完这一段以后再找她们玩。

  听了这些,孙大有也就不急着找孟红梅,大家都明白,冬天猫冬以后,柴火不好找,即使找到也是湿柴不好烧,烟大。

  孟红梅安心的忙碌自己的那几摊事,一个星期以后,家里的腊肉熏制好,孟红梅跑到县城给外公外婆,还有自家寄回去腊野猪肉,腊羊肉,还有风干的野鸡野兔,松子寄回去,每个包裹里面还有一封平安信,在信里详细的写了自己在这里的感受,还有工作状态。

  十天的时间,家里的柴火还有吃食都准备的齐活,孟红梅和孙大有谈了半天,以后除了上山,别的时候她就是村里的赤脚医生,也不白看病,看病不要钱是孟红梅提出来的,但是买药就给一点钱或者粮食。

  孟红梅在大青沟算是站住了脚,过年春耕以后,队里会号召人给孟红梅盖一间大卫生室,打上药柜子,还有看病的桌子和椅子,还有三张病床,因为孟红梅会针灸,一些中医术,病床供村民们短暂休息。

  不过现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还得等到明年春耕以后才行。

  在离大青沟十几里路的山东屯,一群知青们大冬天的在沤肥,挑着臭不可闻的大粪,在离住户远的田地边上挖大坑沤肥,一个个的苦不堪言。

  卞凯也在这个山东屯里面插队做知青,他是69年来的知青,来自北京,人长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的,带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个读书人,在山东屯很吃香,一张嘴巴很会说话,不管是内心充满文艺范的女知青还是向往知识分子的当地姑娘都是卞凯的崇拜者。

  嘴巴说归说,但是活还得他自己做,没人都是有活计要做的,今年的沤肥就是大队长改造他们接受现实的一个方法,这些知青眼高手低,做事不咋滴,还一副清高的样子,大队长吕梁没有眼睛看这群看不清楚现实的年轻人,还以为这是城里,还端着,全部猫冬之前,好好的改造一番才行。

  一群知青最近天天唉声叹气的,认为自己生来不是干这个的,被现实糟蹋了自己伟大抱负。

  卞凯愁眉苦脸的挑着大粪,一次次的,心里不甘就这么滋生了出来,心里的黑暗面越来越多。

  上海

  孟家,孟克明下班回到家,就看见客厅里面放的两个大包裹,眉眼一扬,看着在客厅做作业的小儿子,“庆阳,你去取的包裹吗?”

  低头做作业的孟庆阳,头也不抬,手里的笔没有停顿过,语气淡然的回答:“不是,我妈让哥取回来的包裹。”

  “你大哥和妈人呢?”

  “外公家里呢,说是姐给外公外婆他们也寄了包裹,先过去看看,要不你也去看看,今天在外公外婆家里吃饭。”

  “你怎么不去?”孟克明好奇的问,他迟了一个小时下班,手里一点活做完才下班。

  “等你呗,顺便做作业。”孟庆阳收好刚刚做完的作业,其实不做也没事,虽然老师会布置,可是老师也不检查,现在整天那有心思管这些作业,布置作业也就是一个表面功夫。

  “那走吧,还等什么。”孟克明也催促儿子赶快的,父子俩把包裹放进房间,拉好窗帘才放心离开家里,去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