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担心他们出事吗?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说的话做的事,都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就像那天说喜欢她,之后却又没有任何表示……
☆、第三十一章
苏家老家的风俗,初一这天是不会去串门的,而且也不接待宾客,苏老二昨晚就和门房交代过,什么人来访都不见。
这天苏玉瑶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恭喜苏老二和苏招娣,拿到压岁钱,然后开开心心的准备起早饭。
苏老二从出从书房下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封信件,招呼她和苏招娣过去,抖了抖手里的纸张说:“这是二丫寄来的信。”
二丫就是苏玉瑶在老家的二姐,两人听到说老二这样说,都赶忙走过去。
苏玉瑶凑近了又惊又喜的急急的问:“二姐的信吗?信上说什么了?她在家里还好吗?”
苏招娣没有她激动,但也是过去坐下一脸期待的看着苏老二,他们两人都不识字,看信读信还是需要苏老二来。
“挺好的,你们别急,我给你们念念。”
信件昨晚一交到他手上的时候,苏老二就已经拆开看过,但因为太晚,就没有特意把苏玉瑶和苏招娣叫起来,内容他还记得大概,这会儿便把信给念一遍。
其大意就是问候一下他们在沪城过得怎么样,什么时候得空回去老家,然后又说她孩子已经出生,是个大胖小子。
信件篇幅有限,许也是请人帮忙代写,没写详细,但也足叫苏玉瑶和苏招娣放下心。
苏招娣阿弥陀佛又谢天谢地谢了一通,感慨说,“这胎一举得男,以后她在夫家的日子想来也不会难过,我就放心了。”
“是呀!真想看看我小外甥长什么样。”苏玉瑶深知家里没有男孩多受气。
苏老二等她俩停下感叹才说:“我打算等清明回去一趟,你们到时候就随我一起回去吧,也正好见见二丫的孩子。”
“真的吗?满舅!”苏玉瑶十分高兴。
苏招娣则想得多一些,迟疑着问:“怎么突然想要回去?家里是出什么事了吗?”
“没事,你别想太多。”苏老二靠着沙发懒懒的道,“我出来这么多年,总算混出了点名堂,没丢爹娘的脸,该回去看看了。”
这已经不叫混出点名堂,这可是衣锦还乡,苏玉瑶想着到时候周围人的脸色,就觉得解气!
苏招娣听他这样说,便点了点头又想起件事,建议道:“那这趟回去,不如顺便把爹娘的碑给立了吧?先前你不在家,隔壁叔伯不帮立,都是一年拖一年的,我们也不知道下次回去是什么时候,倒不如这回给立了?”
“我也想把阿满她爹的碑立了,就是不知道,他们允不允……”
苏老二嘬了一口烟,眉目间泛着狠厉:“既然之前不愿帮忙,他们又有什么资格说其他,到时候我来安排,你不用管。”
苏玉瑶她爹是死在战场上的,连尸骨都没有,收到战死的消息,家里只是给立了个衣冠冢,因为死时还没有孙子辈,碑也不能立,每年清明去扫墓,都要先清理厚厚掉的野草才能找到地方。
没有孙子辈就不能立碑,这也是老家风俗。
因为碑是专门请人刻的,碑文有固定的格式,逝者这辈往下两代的男孩的名字都要刻上去,以便后人根据这个梳理家族的关系。
苏玉瑶家没有男孩,这事比较难办。若是不想招上门女婿,就相当于绝户了,等到女儿都嫁出去,让家族里继承了他们这房屋产的侄子辈帮立。
但求人不如求己,村子里很多类似的情况,他非要拖着你也没有办法,耗上几十年不了了之的也有。
何况起先苏招娣已经和苏玉瑶说好的,会留她在家招上门女婿,还和隔壁图他们家产的大伯家闹得非常不愉快,跟仇人也差不了多少。
而现如今他们又随苏老二住在沪城,自然不可能再回老家招婿。
若改口叫大伯一家帮忙,谁知道又会出什么幺蛾子的事,若不改口,苏玉瑶既未结婚又未有孩子,也不好出面。
“这事有你出面,我看行!”苏招娣嫁到了苏家这么多年,最是清楚不过大伯一家的德行,典型的欺软怕硬,忙笑着应下来。
苏玉瑶掰着手指数了数日子,到清明左右不过还有两个月,暗暗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