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上元灯节
第二天,林萧然就雇了一辆马车,带着陌如玉往汴梁的方向走去,因为不急着赶路,一路上游山玩水,日子过的轻松愉快,郎情妾意,也是他们一起度过最快乐的时光……
有一天,陌如玉忽然提出来要跟他学功夫,林萧然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陌如玉解释说,虽然林萧然武功盖世,但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在她身边,有时候难免会遇到恶人,类似‘醉鬼王二’那样的,所以要学些功夫,能自保才好。
林萧然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但他早就看出来了,陌如玉根本不是练武的材料,没有天赋、资质太差、筋骨也不好,何况幼年时没练过童子功,腿脚和腰身都长得太硬,如果现在才开始练习压腿和下腰,怕她吃不了这个苦,也于事无补!考虑再三,决定还是教她一套‘三十六式擒拿手’,用来防身自保,对付王二那样的货色也绰绰有余。
谁知陌如玉今天教、明天忘……明天再教、后天又忘得差不多了……就这样来来去去教了一个多月,她才学会了十来式。有时候林萧然真的很佩服自己,这擒拿手他五岁初学,一日之内便能融会贯通,要是像陌如玉这般,他那些师傅还不得愁死……他想着就好笑。
最后,还是在一个大集镇为陌如玉买了一把古董匕首防身,遇到危急时可以唬唬人,起码那把匕首价值不菲,识货的一看便知,没想到却闯下大祸……
长安,曾是盛唐的都城,自古繁华之地,今日正逢上元灯节。
林萧然知道陌如玉最爱热闹,所以早几日,就带着她在长安最大的客栈住下,当得知陌如玉长这么大,从来都没见过‘上元灯节’的时候,不禁心生怜惜,就专等这几日,带她好好地四处转转。
陌如玉曾好奇地向他打听过:“这上元灯节是怎么来的呀?”
他也简单扼要地做了解答:据说,建隆元年,刚登基不久的赵匡胤登上了宣德门城楼,只见万家灯火、箫鼓间作、仕女欢会、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盛世……太宗心情大好,便问身旁的李昉:“人物比五代如何?”,李答:“民物繁盛,比之五代数倍。”太宗大悦,心想大宋初立,又刚平定了南唐,讨定荆湘、四川,正应庆祝一下,随即下令,特召开封府在上元节时更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遂有了‘上元灯节’的习俗。
“你真有学问!”陌如玉听完,很崇拜地看着他说,林萧然不禁哑然失笑,这不过是简单的民俗,这就算有学问了?那他饱读诗书的学问岂不‘大了去了’……
今日,华灯初上,他便带着她早早地出了门,陌如玉特意换了男装,虽然节日期间,大宋民风开化,但也有些女子不方便去的地方,陌如玉好奇心又重,她可不想错过猎奇的机会,所以特意穿了男装,林萧然是只要她高兴,怎么都行,所以这二人就这样高高兴兴地走进了长安最繁华的街道……
但见,新月当空、灯火如昼,行走在灯火繁华的长安街巷,姹紫嫣红的光影明媚夺目,来往游人赏灯猜谜,香车宝马、烟花楼畔,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真好看!”陌如玉手里拿着一个林萧然刚给她买的花灯,心情极好,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古人是不是写了很多赞扬这上元灯节的诗句?”
林萧然笑着答道:“唐朝崔液有诗曰:‘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依我看跟今日的情景最贴切。”
“你怎么这么有学问?懂的真多!”陌如玉又赞叹道。
林萧然只能摸了摸鼻子,保持沉默……看样子,这丫头那个世界的人过于依赖电脑,基本上不读书,所以这些他六岁就会的小知识,在陌如玉看来就变成了‘大学问’,看来科学发达了,也未必都是好事?起码大宋学子几乎人人都知道的诗词歌赋,陌如玉他们不问电脑就不知道,现在,莫不是把他当电脑用了?
不知不觉走到了正街上,但见那里高悬着上百个各种花式的彩灯,灯火辉煌,每盏花灯上都写着灯谜,很多年轻公子都聚在灯下猜灯谜,陌如玉赶紧拉着林萧然挤了进去,只见眼前的这盏花灯上有一句诗:‘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打一成语);她本来古文知识就匮乏,在家里全靠电脑,如今连字面上的意思都不太理解,就更不要说猜出内涵的意思了,本想问问林萧然,又觉得老是在他面前显得这么‘没文化’实在有些没面子,还是自己琢磨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