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泰陵,这个皇帝变得格外的陌生起来。
第二日先参观泰陵,如愿以偿地看了模拟的清帝致祭大典。应该说还是很规矩的。还是颇为让人难忘。
随即去了泰东陵,也就是孝圣宪皇后,纽祜禄氏的单独陵寝。
因为泰东陵始终不开放,再加上时间原因,上次就没有去。这次去看了一下。当然还是不能进去。
泰东陵的规模让人相当难忘。因为是皇太后陵寝,而且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皇太后陵寝。透过门缝窥视隆恩殿,感觉虽然非常破败,但当年的格局和气势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和皇帝陵类比了。
但泰东陵真的是破败了,隆恩殿的窗子已经掉了,剩下来的窗棂就那么七零八落地支着。彩画和油漆基本上都看不出来,只有黯淡的木头颜色。
后来就觉得,这个享了几十年“福”的女人,死后其实很寂寞。她的丈夫,和原先的皇后,皇贵妃躺在一起。她的“朋友”,同为雍正妃嫔的其他二十一个人,则聚集在泰妃园寝。而她一个人呆在华丽却空旷的泰东陵。
因为自己写的是纽祜禄氏的故事,虽然是纯粹的YY。但是毕竟还是对她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人的经历,平淡到奇怪。
乾隆几乎抹掉了一切和纽祜禄氏有关的线索。比如她的出身,被定为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后代。而她原先的旗属无从推断。她的父亲凌柱是四品典仪官。看起来是出身名门。但如果翻阅史籍可以发现,四品典仪官是武职,实际为从四品。收入不超过120两一年。在京城,这样的地位可谓寒微。而作为额亦都的孙辈的凌柱,如果依靠近亲鄂必隆的势力,也不至于如此。总体来说,纽祜禄氏只是有一个好姓氏,却不见得是好出身,不然也不至于生了儿子之后,长期在较为低贱的侍妾——格格的地位上不曾拔高。
关于乾隆的生母和来历始终纠缠不清,海宁陈氏的说法基本是没有可能的,而在清朝历史小说名作者高阳的一再鼓吹下,热河宫女之说相当流行。同时,乾隆到底出生在哪里,一直在争论。封为熹妃的到底是纽祜禄氏还是所谓的格格钱氏,也依旧在争论。
你说她平淡吧,围绕着她又有这么多故事。你说她神秘吧,她所做的唯一让人记住的事情,就是生了一个有名的皇帝,享了四十几年的福。
真实的纽祜禄氏,是运气太好还是运气太差?是人太精明还是人太忠厚?我始终不得其解。
我一直感觉,纽祜禄氏,其实是一个活得并不能算幸福的女人。
现在的史料在乾隆的大力鼓吹下,一致认定乾隆对母亲非常孝顺,母子情深,崇庆皇太后十分享福。我看不尽然。
我置疑所谓的乾隆和纽祜禄氏的母子情。乾隆是一个非常重视嫡庶之分的人。比如她对纽祜禄氏家庭背景的刻意拔高,和他自己对嫡子的重视中可见一斑。这个人,可能也曾经因为生母的较低地位而烦恼过吧。看过孝圣宪皇后的近乎写真照相的画像的人都知道,她看起来如同一个平凡的,相貌端正的老妇人,气质远不如嫡皇后孝敬宪皇后乌拉纳拉氏。清史稿记录了大量乾隆如何尊亲的资料,其中一则阻止皇太后不可修建寺庙并不得让僧人入宫的资料,让我意识到,乾隆对母亲的尊养,一部分程出自于他一向对礼教的尊崇和标榜。乾隆不太可能是亲自被纽祜禄氏带大的。以纽祜禄氏的身份,在当时根本没有资格亲自养育自己的孩子。而乾隆自十一岁入宫交由和妃等人养育后,也长期不在纽祜禄氏身边。雍正登基后,诸位阿哥住在阿哥所,更没有可能和母亲朝夕相对。而纽祜禄氏则更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和亲王弘昼的爱护和偏爱,这里就不多说了。
据说乾隆每日都在皇太后跟前请安,嘘寒问暖。但我看过的记录,则是纽祜禄氏更喜欢住在畅春园,而非乾隆经常居住的圆明园,乾隆大约三至五日去畅春园问安。更何况所谓皇家的请安,比如每天光绪给慈禧请安,哪里可以看出母子亲情来?形式必定是很大一部分吧!
汗,这个有点儿废话了。总之,以我掌握的一些资料,这对母子感情究竟如何,不见得像史稿或实录记录的那么和谐完美。
纽祜禄氏对雍正的感情如何,也不得而知。雍和宫保存着一幅唐卡,据介绍是纽祜禄氏带领宫女,为了纪念丈夫雍正而亲手绣制的。究竟是不是纽祜禄氏亲手绣的,也就不去置疑了。不过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对自己的丈夫(汗,差点儿要冒出来一句“唯一的丈夫”),总还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