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应该会补齐到3000字的
☆、明孝宗张皇后(完)
明中期的几大毒瘤,圈地、宗室、税收都是排在前几号的,而边境也并不很安分。北边的蒙古和女真,东边的倭寇,西南边境其实也有不少冲突——历史上的朱佑樘其实就是个裱糊匠,缝缝补补又三年,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太多问题。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问题,另一方面也和他身体欠佳有关。这一次的朱佑樘就做的比历史上的更进一步。
对内的圈地和税收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法其实并没有太好的,大约就是后世雍正的摊丁入亩比较实际。不过由于宗室开支大幅度减小,这方面的压力也一并减小了不少。
对外,从开海禁开始增加贸易收入。明朝的造船能力并不弱,只是技术长久没能进步,而在福建对岸的台湾则是一块地广人稀的处女地,增加的土地也为流民的安置和人口增长的压力进行了纾解。
而由于海禁打开,对外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在弘治五年(1492年)刚被发现的新大陆,也多了明朝人的身影。新大陆的发现对于明朝是一个极强的间接冲击,番薯、玉米的种植带来的是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而大量新大陆白银的流入,使得明朝的金融系统更加的脆弱不堪。
在这一方面,已经是连经历过清朝的阿娇都已经无法帮上忙了,只能依靠更加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推算了。
古代的社会是非常现实的,如果粮食产量提升了,和平的日子久了,就会人口膨胀,而人口膨胀只有依靠战争和饥荒的方式重新削减下去达到重新的平衡。能跳出这一死循环的方法,就需要人们降低生育率——但这显然与农业社会和传统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而随着朱佑樘解决问题的不断深入,他也发现了,在治国的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用的。尤其是本来不算重点的工部,由于建造火器、建造轮船出海、设计适合新型农作物的器具等等,早已经是一个人掰成两个人来用了。而在这个情况下,培养新型的人才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邱濬在朝堂上说道,“工匠之才,经算之才,均应当是今后考核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暴元之前,南宋的海上贸易实现了大量的税收,也有不少农民转而从事各类工匠行业,使得新式器具不断涌现。臣建议应当适当鼓励工商行当。”
也有不同意的老顽固,主要拿着□□朱元璋的祖训说事。由于朱元璋是极端重农抑商的思想,因此邱濬的说法都可谓是大逆不道了,立刻招来了一顿口诛笔伐。
朱佑樘心中也拿不定主意,自从他和阿娇商量过几次事情之后,就会经常和阿娇讨论起朝堂上的事情,因为他发现阿娇经常有一些新奇的见识,也算是一种兼听则明。阿娇则回道,“□□之时,天灾较多,如果当时不重农抑商,那么大量农民不去种地,最后就是种地种出的粮食养不活所有人,必然导致天下大乱。而现在陛下已经得到了玉米等高产量作物,应当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农民摆脱世世代代为农的命运,当然也不可冒进,需要循序渐进。”
明朝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自然无法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但是正巧有新型作物的引进,再加上新的肥沃的农田(台湾)的开发,以及此前三朝比较乱的局势导致的人口减少,使得弘治朝正好是一个适合于推广教育的时代。而人一旦受了教育,就不会把孩子当成牛一样的牲口只提供力气,再加上本身社会就推崇“惟有读书高”,会使得人口整体素质逐渐提升,并且生育率缓慢下降。再加上一些不可抵挡的战争减员因素,使得人口不会膨胀的过厉害,不会逼迫由于内卷化导致必须的内耗。
朱佑樘这一世在位三十五年,不过由于幼年亏损过度,最终还是在五十多岁就去世了。朱佑樘去世的时候,朱厚照早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朱佑樘走得很是放心,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阿娇了。阿娇守在朱佑樘的床边,痛哭失声。
朱厚照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继续推行原本的策略,外加上他本身性格好武,在位期间数次开疆扩土,甚至还御驾亲征过几回。受父母的影响,朱厚照也仅有一名妻子宋氏,给阿娇生了数个可爱的孙子孙女,在御驾亲征期间,阿娇带着媳妇和孙子坐镇京城,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手腕。
其实朱厚照也知道父母感情深厚,因此特意嘱咐孩子和皇后,多承欢膝下,转移转移母亲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