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淑妃的名分,没拿到手两天就过世了,再加上朱见深对她也没什么感情。她的容貌,是朱佑樘做太子的时候,偷偷回忆着画下来的。等到万贵妃过世之后,朱佑樘才找来了宫廷画师,把自己记忆里的母亲绘制着画了下来。
奉慈殿里,目前只有纪淑妃一人供奉其中。三位宫里的长辈得知帝后在奉慈殿的消息,也没有来打扰他们。
☆、明孝宗张皇后(八)
逝者已矣。朱佑樘给了怀恩一个太监能得到的所有生前生后的荣耀,赐了他“显忠”二字。怀恩的老伙计们,也都纷纷前去祭祀,像覃吉、覃昌这样的人,在朱佑樘的身边还有不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覃吉、覃昌也都是非常为国为民的好太监。
覃吉在东宫的时候开始服侍朱佑樘,而且覃吉还是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太监。上至四书五经,下至百姓疾苦,甚至连历史上宦官专权这样的事情,都和朱佑樘一一分说。
朱佑樘曾对阿娇戏言道:“朕小时候最怕的就是覃吉了。每次私下里看一些闲书,公公来了都得赶紧收起来,不然可就是要被教育半天了。”
阿娇也是觉得朱佑樘天生就有一种气场,专门把一群正直的人吸引到他身边来。阿娇这几辈子见过的太监太多了,像是顺治的吴良辅、康熙的魏珠、还有之前那个赵构用的何益一个个都不是善茬,狐假虎威、四处抖威风的事情都没少做。然而这几个毕竟还没奸邪到弄得国破人亡,改朝换代;像是之前那个王振,撺掇着明英宗去打仗,仗没打成,返程的路上,又害怕大军踩过王振自己搜刮抢占的田地,最后大军一绕行,连皇帝都一起被俘虏了。
还有朱见深时期的梁芳、尚铭,汪直。阿娇深切地觉得,大概是坏蛋太监都扎堆去了朱见深那里,导致好太监就聚集到了朱佑樘这里吧……
覃吉特别看不惯一个人,就是妖僧继晓。这也不是覃吉一个人的看法,朱见深时期留下的遗毒实在太多,僧、道,还有专门炼制仙丹的,朝堂上一堆官员都反感的很,天天上奏折请求朱见深进行处理。哪知道朱见深就喜欢这些精神寄托,一直等到他驾崩了之后,才有继任者把这些人给清除出朝堂。
然而,继晓是这群人里最嚣张的一个。宪宗在世的时候,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点石成金这些江湖骗术,最喜欢的就是撺掇宪宗四处盖庙,宣扬佛法。当然了,继晓并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本身也是个花和尚,也不太遵守清规戒律,所以这些盖庙的钱有多少落入了他的口袋,可就不得而知了。
等到朱佑樘上位,开始清算这群混蛋的时候,他还是不消停,欺上瞒下,居然让他偷溜了。其实看看朱佑樘对万贵妃家人的态度,就知道他的心胸还是相当宽大的。当然了这些罪大恶极的人,在监狱里多数也没得到什么好结果,然而因为毕竟朱佑樘是大赦了天下,这些人明面上还是留了一命下来。
而继晓可就不同了,他的逃亡行为是在朱佑樘登基之后做的,于是继晓被抓起来之后,就被毫不留情地判处了死刑。
因为继晓妥妥地拉了一大笔仇恨,使得覃吉特别厌恶这个人,连带着把佛教都给厌恶了。于是从朱佑樘小的时候,覃吉就不停地和他灌输,佛经里面都是胡说八道,千万不要相信的观念。连朱佑樘私下里好奇地看几本佛经,都要被覃吉说教一大通。
有次阿娇和覃吉要几本佛经,还被覃吉直言了一个时辰,把阿娇最后给侃得晕头转向的。阿娇算是了解,为什么朱佑樘能忍受王恕那样的话痨在朝堂上了。
---------------
目前一件重要的事情摆在朱佑樘的面前,那就是厘正祀典。
这事情归根结底还是朱见深闹的,求神拜佛花费实在太巨大,朝臣们为了从根源上杜绝这种可能性,只好提一个规范出来。
毕竟无论是僧还是道,信奉者都众多,就算将信将疑的人,也难免不抱有一种“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所以彻底禁止是不靠谱的,但是规定了这种活动的规模和用具,那么也可以省得以后的皇帝超额支出。
阿娇还真见过这本还没被编出来的典籍。清朝沿用的就是这本东西,很多规格都是照搬的这本书里面的东西。
上书请求编书的人叫周洪谟,这也是一个经历颇多丰富的大臣。轰动整个大明的,成化朝的荆襄流民大起义,就是在他的建议之下,最后得到妥善安置;还有西南边关地区的民族事件,也是他边安抚边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