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兰笑道:“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种出来啊,这不是试试看吗,要是能种出来的话,明天就大规模的种植,种不出来的话明年就不用折腾了,该干啥干啥吧!”
被她这么一说,大伙儿顿时都抽了一口冷气:原来搭进这老些钱,就是为了试试啊,这要是没种出来,还不得赔个老毕朝天吗?
虽然大家都觉得沈若兰这么干挺冒险的,齐来顺却觉得沈若兰的想法很好,他就是没这么多本钱,他要是有这老些钱的话,肯定跟着弄两个,趁着别人家的地都还没翻呢,他就把青菜种出来了,到时候卖个新鲜,指定能赚钱!
他现在是越来越佩服二舅哥家这个小丫头了,他一向自诩精明,最会看人,唯独把这个小丫头看错了,从前还一直以为这小丫头是个畏畏缩缩,上不了大台面的,现在看来,他真是他错特错,这丫头,才是屯子里最出息的,就是屯子里这些小子都比不上她呢。
“没事儿,兰丫,你这大棚指定能挣钱,你就擎好儿吧!”齐来顺笑眯眯的说了一句。
沈若兰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过年那天他是怎么打她爹的事儿她还记着呢,齐来顺儿这个人,就是有用朝前没用朝后的,现在看她家过得好了,就赶来溜须巴结,啥话都捡好听的说,要是她家还像从前那么落魄,他能来帮着干活都怪了!
------题外话------
谢谢
【138**283】投了1张月票
【zhangxu6611】送了5颗钻石
【小小圆】投了1张月票
【131**505】送了1颗钻石
【abcd55622】投了8张月票
第223章 种大棚
“兰丫,我们回来了!”
瘦丫从老于头的驴车上跳下来,冲着人群里的沈若兰喊了一声。
沈若兰闻声看过去时,见瘦丫正站在驴车旁,跟沈大庆两口子从驴车上往下倒腾馒头包子呢。
满满的一驴车馒头、包子,饼子,有二和面的,有纯白面的,还有糙米面的和高粱面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装在大大小小的盆子里,颇为壮观。
这是早上沈若兰打发瘦丫和大庆两口子到镇上去买的,早上时,沈若兰发现半拉屯子的人都过来来帮她盖大棚了,她昨天答应过要招待人家吃好吃的,但来了这老些人,做饭肯定是做不过来了,再说家里也没那些粮米,干脆就叫大庆哥和秋萍嫂子,雇上老于头的驴车,带着瘦丫去镇上买馒头包子,把镇上那几家卖馒头包子的铺子、小摊儿都包圆儿了,装了满满的一车子。
在现代人的眼里,包子馒头不算个啥,但在古代,特别是乡下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这老些包子馒头在老百姓的眼中,都不亚于现代人眼中的神户牛排了。
看到这老些馒头、包子后,那些还围着大棚的村民瞬间都涌过来了,一个个两眼直勾勾的盯着那老些馒头包子,不顾形象的直吞口水,对食物强烈的渴望,让大家对自己的形象和尊严都不屑一顾了。
沈若兰看出大家的跃跃欲试和迫不及待了,怕他们产生哄抢和踩踏事件,急忙说:“请大家排好队,不要急也不要挤,来帮忙的乡亲们每人都能分到两个。”
然而,凭她怎么喊,大家依旧是乱哄哄的往前挤,这会子,谁又愿意站到队伍后面去呢?
虽说是每人两个,但是站前边儿站后边儿的说头可大了去了,比如在前边儿的,就能吃到肉包子,大白馒头,要是站到队伍后面,白面的包子馒头都没了,就只能分到糙米面和高粱面儿的饼子了,这能一样吗?
再者,现场的人这么多,这些包子馒头也不见得够分,要是不够,岂不是白来忙活了?
大伙依旧乱哄哄的往前抢,有人甚至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要抢车上的包子了。
沈若兰一看场面控制不住了,急中生智,跳到车上大声宣布说:“各位乡亲,吃饭之前,我还有一件事儿要通知大家,这几天我家就要翻盖房子了,到时候就雇大家过来干活,一天三十文钱,谁想干的话就排队报名吧。”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明显,你不排队,就没有挣这三十文钱的机会了,排了队,就可以顺利的发包子馒头了。
一听有三十文钱可赚,乱糟糟的人群顿时安静了,那些要抢包子馒头的人也缩回了手,静静的看着沈若兰。
有人质疑说:“兰丫,真的假的啊,你可别哄我们啊!”
沈若兰笑道:“我跟盖房子的师傅都商定好了,三天后他就过来给我画线,然后就开始挖地基盖房子,这么大的事儿,能随便说着玩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