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聂恒,还有几个有点儿名气的,但名气和医术都远不及聂恒,娘那么重的病症,聂恒都未必能治好,何况是他们?
沈若兰很抑郁——她可咋样才能进到军队里去找聂恒给娘看病呢?
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到几步开外的路边有一间书坊,檐下伸出一面蓝底黄边儿大黑字的方形旗帜,上头只一个“天下知之”四个大字字,一些戴着儒生头巾的学子们,不时的出入这里,每每出来时,手上必捧着几本书或笔墨纸砚之类,看起来是间书坊。
原来是一家书坊,还起了这么雅致的一个名字。
之前在农安时,沈若兰就经常出入县城里最大的哪家书坊,常去那里买书买纸笔,只是那里的书不多,还多半是手抄的,常有错字落字。
想到竹儿托她买《弟子规》,沈若兰就跟着两个学子,信步走进了天下之之。
天下知之的格局比农安县城那家书坊要大得多,一进门儿,门口附近就是一溜矮架子,上面一字排开摆了不少话本,都是风花雪月,三言两拍那类的。
沈若兰看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书,在看看那些围着这些书看得津津有味的学子们,脑中突然灵光一现。
一条发财的路子想出来!
古代没有出版社和印刷厂之说,书籍印制发行,除了官方印制以外,就是由民间书坊从发行、印刷、售卖,一条龙服务,管理不规范,印出来的东西也常常有错误。
若是她可以利用活字印刷技术,开个印刷厂,把当下流行的书籍好好校对,大规模的印刷发行,再低价出售,肯定能赚钱的!
感谢毕生前辈,么么哒!
想到这儿,她急忙上前,向掌柜的询问:“请问,您这儿接刻板的活儿吗?”
掌柜的抬起头,说:“我们这儿不光能接刻板的活儿,抄书、写书的活儿也都接,姑娘想刻什么书?书样子拿来了没有?”
沈若兰摇摇头,“我不刻板,我要刻字,就是在一寸见方的木块儿上刻各种字,木块也要由你们来准备,每个木块必须一样大小,刻出来的字也必须一样大。”
掌柜的点头道:“能,不知姑娘要刻多少字,咱们这儿刻字是按笔画收钱的,笔画多的,收的就多些……”
------题外话------
谢谢
【我爱软骨头】投了3张月票
【千千鹊歌】投了5张月票
【紫曦5288】投了1张月票
【131**505】送了1颗钻石
【138**079】送了5颗钻石
【137**744】投了1张月票
【cyf1006】送了1朵鲜花
【意大利情人】打赏588潇湘币;投了1张评价票
【云菲528】投了1张评价票
第239章 百味人家
从‘天下知之’出来后,沈若兰的身上又少了二十两银子,不过想到马上就能开印刷厂了,她的心里还是挺期待的。
至于刻好字后,印什么书她还没想好,照目前来看,像《弟子规》、《百家姓》之类的书是卖的最多的,但是这类书太普及,早就有模版了,人家现成的模版,反复印刷就可以,卖的价也不高,所以印这样的书并不赚钱。
至于那些书生们趋之若有的话本子,倒是可以印几本试试,只是这个时代的话本虽然多,也很流行,但是在她这个看过无数网络小说、外加追剧狂人看来,这个时代的话本不过是处于章回小说的萌芽阶段。
故事简短单一,不是富家女爱上穷书生,就是相爱的年轻男女私奔,再夫荣妻贵荣归故里的故事,都是一些不得志的穷书生臆想出来的故事,不够吸引人。
若是她能弄出个精彩的故事来,再大规模的印刷发行,肯定能大赚特赚!
想到这里,她又忍不住盘算起来,用什么故事呢?
《三国》?《红楼》?《西游》?《水浒》?
反正不管那个,都能一炮而红,财源滚滚……
回到家后,竹儿跑出来给开门,看到竹儿,沈若兰才呼啦一下想起来,她光顾着想开印刷厂的事儿,把竹儿的书都给忘了!
“对不住啊竹儿,姐姐今天没给你买书,姐姐明天再去买给你好不好?”
竹儿很乖巧,“姐姐,没事儿,我不着忙,什么时候买都是一样的。”
沈若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进了屋,爹娘都起来了,两人正坐在炕桌儿前,低声的说话呢。
沈若兰进去跟他们打了声招呼,就赶着进厨房去做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