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桑玄霖忽然心生一计:“周老将军久经沙场,灭敌无数,可愿替朕分忧?”
周桓说道:“臣一把老骨头,蒙皇上不弃,但凭皇上差遣。”
子桑玄霖故作戚戚然:“朕的舅舅此刻正在连横山脉苦战,可惜他经验不足,一连吃了好几次败仗,朕现在就命你为大军副统帅,辅佐褚怀远,替朕平了叛军。委屈大将军了。”
周桓心里暗暗叫苦,嘴上却不得不应,皇上这是既放心不下褚怀远,也放心不下他,好让他俩相互挟制,周桓虽有心为国出力,这仗也难打了。
周桓不顾年迈,匆匆赶往战地。到了之后,褚怀远面上客气,周桓衣食住行一应准备妥帖,周桓最关心的战事却一推再推迟迟不与他说清楚。
听说周桓来了,周天煜也赶往连横山脉,周天煜最了解周桓的脾气,只认一个死理,对皇权无条件效忠,周桓征战这么多年是有真本事的,在军中威望也高,别的不说,就周桓到了之后,对方军队的士气便长了不了。
一连几日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
一向不问世事的宁王妃突然托了一个小妮子带东西给子桑玄赫。
子桑玄赫看了之后大惊。
原来当年皇上召见宁王,有太监瞧见皇上给宁王写了密旨,向当时候的太子现如今的皇上告了密。在当时褚皇后的授意下,子桑玄霖当机立断,命人去刺杀宁王,夺回密旨。
宁王虽然被杀,但那封密旨始终没有找到,这也是子桑玄霖一直想要除去子桑玄赫的心结,皇上直到去世,也没有立下诏书,明确哪位皇子继位,子桑玄霖只不过凭着太子的身份继承了大统,如果子桑玄赫手里有先皇的密诏,他的皇位便名不正言不顺。
只有宁王妃知道,宁王随身带的匕首,手柄是中空的。当时找回宁王遗物的时候,宁王妃多留了一个心思,未避免争端,宁王妃一直将密诏收着,此次听说周国公也到了前线,特将密诏重新取出。
这密诏也并非是说一定要传位于子桑玄赫,而是说如果天下太平,此诏可永不出现,若有朝一日褚家与新皇要将岭南王赶尽杀绝,务必请宁王和周国公护佑岭南王。读起来倒不像是诏书,反倒是像在向两位老友托孤。同时也提到了朝中褚家势力最大,太子心机不深,难免被人利用,也请两位爱卿确保江山还是子桑家的,危急时刻,可凭此诏拥立岭南王为国君。
子桑玄赫将密诏递与周天煜,周天煜看了之后,眉头舒展:“我义父最忠于先皇,有了这个密诏,我义父那里便好办了。”
子桑玄赫跟周天煜说:“那此事就辛苦你跑一趟了。还有一事要拜托你。”
周天煜点头道:“王爷请说。”
子桑玄赫说道:“还请尊夫人写一封家书回方家,如果方家能施以援手,这场仗我们便如虎添翼。”
周天煜应道:“这是自然,如果我们此番战败,相信子桑玄霖也不会轻易放过方家。”
☆、第八十九章 情势逆转
周天煜趁着夜色潜入敌军大营,见到周桓后,周桓怒目相视,险些动起手来,周天煜连忙将先皇的密信呈与周桓。周桓看了之后老泪纵横,先皇对他有知遇之恩,一路将他从一个小卒提拔至受人敬仰的大将军。
周天煜看周桓看到密诏如此伤感,顺着周桓的意思说道:“义父,儿也是看到密诏之后才决定拥戴岭南王,如今的皇上登基不足一月,便想着手足相残,我当年护送岭南王,除去岭南王之后,他必然会找我算账。我死不要紧,但是周家、方家都与我密不可分,周家、方家一倒,这桑乾便是他褚家的天下。先皇的忧虑不无道理。”
周桓听罢沉默不语。
周天煜接着说道:“当年您不在尉临,先皇将密诏交与宁王,宁王在得到密诏当晚便遭遇不测,儿子相信这事与当今皇太后皇上脱不了干系。此番若不是皇上步步相逼,宁王妃也不会取出此密诏。”
周桓长叹一口气:“先皇如此看重老臣,老臣定不会辜负先皇的重托,回去告诉岭南王,老臣谨遵先皇诏书,让岭南王安心。”
方慕晓已经与方家取得联系,方慕晓在信中写得明明白白,她是周天煜的妻,周天煜范的是诛九族的罪,一旦失败,方家难逃其系。
方家商议之后,此事已没有退路,只能孤注一掷了。
现在只有方家还能在岭南之外的地方活动,所以保护朝中方家、周家人的重任便交给他们了。这需要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