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还有那么多的水果,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荔枝。
不过万事还是遵循一个: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则。
这里的山路太不好走了,这里又没有河流可以走水运,只能靠山路,这个路是势必要修一修的。
为此他调了徭役,以前官府摊派的徭役活计都是累人的,休息不当很有可能大病一场,甚至殒命,可是在他的主管下,那是劳逸结合,而且吃的管饱。
对待山民一视同仁,给他们许下种种好处,比如说开垦荒地,五年内不用交税,帮他们建立学堂,免费读书识字,还有请熟练的绣娘教他们手艺等等,只要他们愿意下山,待遇比普通的汉人还要好上一些。
这样的待遇,有些人就忍不住心动下山,然后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好处,口口相传,就有更多的山民愿意下山。
负责协调与这些山民异族的事是由林凡负责的,而崔青礼和崔青义则跟在他身边帮忙打下手,以后他们也是会走这一条路,多学点,以后就能少走一些弯路。
以前那些当官的人,对这些异族都是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看待他们的,别人也不是傻子,自然也会警惕以待,时不时的还会发生冲突,但只要拉得下架子,不会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一点一点的,就能够让他们进入这个大家庭,毕竟56个民族是一家嘛。
这里的肥沃的良田少,所以农户势必要种大量的田地来保证日常粮食需求,周恒就请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农和果农,选定了区域,在山顶上还有坡带上种下荔枝树,到时候可以收获果树,还能稳定水土,其余的空地就是收拾出来开垦梯田的,不过这样的水源要充足,让山里面的水稻可以健康成长,有了充足的水,那自然又可以照搬原来的那一套,养上稻花鱼和稻花鸭,获得丰收。
后面熟练了,也不仅仅限于各种鱼类,还有虾、蟹。
王氏是带着儿媳女儿奔走在官夫人和商夫人之中,一开始的起始资金都是这些富商捐献的。
为此周恒在衙门外面立了一座功德碑,上面刻着善心人的姓名与捐献金额,背面就是用红纸贴上这些金钱的去处,公开透明,绝对没有被贪污一丝一毫,捐献的名额排在前十的,还收到了周恒送的积善之家四个字牌匾,未来三年的税收可以得到优惠,有了这些鼓励,原先意思意思捐献的人更踊跃了,让周恒一时没有了后顾之忧,无论是修路还是改造梯田,一时半会儿都看不到成效,就靠他们捐献的这些顶上支出了。
又三年后,周恒再度得了一个优,调任回了京城任从五品户部郎中。
林师爷留在了庆州府做县丞,族弟崔宗丰调回了白桐县任主簿,原来的主簿升官做了县丞,而原来的县丞已经到别的地方做了县令。
时隔六年,周恒再回到了京城。
这时候,他四十五岁。
长子崔青礼刚中了二甲进士,还在翰林院学习,膝下二子一女,全是嫡出,次子秋闱失利,还在备战下一次的秋闱,膝下一子。
长女刚刚出嫁没多久,现在看上去夫妻和乐。
往下面就是他的庶出三子崔青明,已经18,考了一次秀才,止步童生,下一次把握不小,已经定亲,因为周恒的要求,李氏给这个庶出孙子求娶的是门户低一些的五品官嫡女,家中书香传家。
在外接触那么多来来往往的人,周恒也发现了,嫡出跟庶出,嫡妻还在,又有明事理的长辈在,那么她所生养的嫡出子女跟庶出子女的差别真的太大了,他宁愿给儿子女儿求娶门户地一些家中的嫡出子女,也不要那些门户相当的庶子庶女。
说出去是没那么好听,但自己得了实惠才是真正的好。
庶子成亲后,周恒就给了他一些傍身的产业,以后光是凭借着这些,也足够衣食无忧。
庶出次女也十六了,正是说亲的年纪,但是距离十八还有两年,足够慢慢挑选。
……
儿子一出京就是六年,终于回来了,而且看样子短时间内也不会再出金了,李氏大感欣慰,崔永之嘴上不说,心里也觉得高兴,领着儿子见了不少的故交,慢慢的把一些他结交的人脉移交到儿子的手里,他的年纪已经大了,有些力不从心,他也该准备着了。
他在京城待了九年,在户部做了不少功绩,改良记账法,发明数据分析图表,刚刚升到从四品,李氏去了,享年七十五岁,又半年,自老伴去后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的崔永之也去了,周恒守孝三年,正好避开愈演愈烈的夺嫡风波,出了孝之后,他就去外地任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