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很忙_作者:元月月半(434)

  九月初八,重阳节前一天,上午,胤禛带着厚厚一叠纸来到东宫。

  太子打眼一瞧:“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是打油诗?”

  “不是。”胤禛说,“这是一首民谣,说的是山西那边的人生活艰难。我们回来的时候沿着黄河岸边查看黄河治理的怎么样,听那边的百姓说的。我和十三弟来的路上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让那边富裕点,到了城门口都没想到可行的法子。

  “回家用饭的时候看到桌子上的蒙古牛肉,想到了蒙古大草原,人烟稀少。草原荒在那里,不如把晋北、陕北那边食不果腹的百姓迁到那边去。我找兵部要的地图,迁移的路线,我和十三弟都弄好了。太子二哥您看一下,可行的话我就把这个呈给汗阿玛。”

  太子翻开看了看,见写的很是详细:“为什么不直接给汗阿玛?”

  “怕有不足之处。”胤禛道,“你觉得没问题,到汗阿玛那里一准能行。”

  太子:“孤先看看,你下午,下午申时过来拿。”

  “谢谢太子二哥。”胤禛一喜,起身告辞。

  太子等他走远,就拿起那叠纸去后院,递给石舜华:“你看看这个。”

  “什么?”石舜华翻开,“把陕北百姓迁到草原?好大的手笔,谁的主意?”

  太子挑眉:“不能是孤的?”

  “爷的字我认识。”石舜华道,“你哪个弟弟弄的?”

  太子:“老四和十三,意不意外?”

  “不意外。”石舜华道,“九弟整天一副吊儿郎当样,都会说红毛子的话,你的弟弟们哪天把天捅个窟窿,我也觉得正常。”

  太子忙问:“红毛子的话?老九?”

  “弘皙说的。”石舜华道,“有一天九弟歇息,去城外卖牛肉的摊子上转转,遇到几个红毛子,叽里呱啦说一通,九弟没听懂,觉得人家仗着他听不懂在骂他。

  “回到府里就着人去打听有没有会说汉话的红毛子,他要学俄文。半年,半年就能跟人家交流。你啊,以后记得把他弄去理藩院,他比十一弟合适。”

  太子笑道:“先别说九弟,先把这个看完。可行吗?”

  “没什么不可行的。”石舜华道,“四弟特意提到由八旗兵丁送陕北百姓去蒙古。百姓路上不用担心贼人、野兽,朝廷还管吃,到了那边还管半年的粮,前两年还不用交税,如果是我,我一准去。只是蒙古各部同意汉民在那边开荒种地吗?”

  太子:“蒙古首领肯定不同意,但有个蒙古首领不敢不同意。”

  “谁?”石舜华问。

  太子:“四额驸。”

  “是的。”石舜华道,“归化城的将军见着她都得行礼,额驸更是对她言听计从,归化城那边荒地也多,第一波灾民倒是可以先放在归化城外。灾民到那边生活好了,消息传到山西,不用朝廷出面,他们自己就跑过去了。”

  太子:“封策凌台吉的诏旨已送往漠北,策凌想跟咱们交好,叫他帮着安置几千灾民,策凌也不会拒绝。”

  “您回头跟四弟说一声,把这两条加进去。”石舜华道,“四弟写的很详细,连陕北那边一亩地能见多少黄米都写的清清楚楚。”

  太子接过来,翻开后面的内容,不禁感慨:“孤的这些弟弟啊,个个都是人中之龙。”

  “嗯,爷是龙头。”石舜华笑道,“您别感慨了,我只是大致看一下,四弟的语言有点激烈,你帮他润色一遍,免得汗阿玛还没看完就气晕了。”

  太子颔首:“老四说话太直。他要有八弟一半圆滑,也不会和德妃弄的跟仇人似的。对了,你有没有去找过六妹?”

  “策凌都说了,他一直把六妹当成他的妻子,我还找六妹干么?”石舜华问,“六妹误以为东宫给她做主,真跟妾身说不想去漠北,只想呆在京城,策凌那边怎么说,六妹不想嫁给他,换成十妹?胡扯不是么。策凌如今已是台吉。”

  太子拍拍额头:“孤一时没想到这么多。暖暖?”转身看到闺女扶着门框站在门边,“找你额娘有事?”

  “阿玛,我和妹妹是不是也要嫁到蒙古啊?”弘暖仰头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