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是女郎_作者:罗青梅(55)

2018-06-06 罗青梅

  “姚文达此人,性情磊落,不会加害于我。”

  后来事实证明崔南轩看人的眼光果然不错。姚文达就像个闹脾气的小孩子,整天盯着崔南轩的错处不放,今天说他朝服穿错了,明天讥讽他对沈介溪阿谀奉承,但大多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从没有在政事上为难他。

  四年前姚文达在翰林院任侍读一职,什么时候成提督学政了?

  她默默出神,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心里猛地一跳。

  那边孔秀才接着道,“或许是为了庆贺霍将军生还,学台才会出这道题。几年前鞑靼人南下犯边,霍将军英姿勃发,率领三千霍家军前往迎战,出奇制胜,打下甘州大捷,鞑靼人狼狈逃窜。学台听到捷报后,当场为霍将军写了篇文章,称其为当世冠军侯。”

  傅云章颔首,“我看过那篇贺文,还抄了一份,只能从这里入手了。”

  他走到书桌前,东翻翻,西翻翻,试图从一堆凌乱的纸堆里找到那篇文章。

  孔秀才和他从小同窗上学,深知他的本性,笑笑不说话。

  傅云英扯扯孔秀才的衣袖,尽量用一种平常的口气问他,“明……霍将军还活着?”

  孔秀才一愣,笑道:“你也听说过霍将军?”随即想到傅云英小时候在甘州长大,她母亲说不定就是霍将军救下来的,没有把她当孩童敷衍,认真道,“四年前霍将军领兵抗倭,带着几千将士出海寻找倭寇的老巢,途中碰到海浪,船覆人亡,都以为霍将军也不幸死了,还好老天庇佑,上个月霍将军从浙江登岸,浙江巡抚立即上报朝廷,消息已经传遍了。”

  说到最后,他激动握拳:“沿海倭寇猖獗,北边鞑靼、瓦剌、亦力把里、女真虎视眈眈,南有土司叛乱,只恨我等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否则也能和霍将军那样驰骋沙场,荡除敌寇!”

  傅云英垂目不语,沉默良久后,闭一闭眼睛,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霍明锦竟然还活着。

  作者有话要说:

  观风题:学官出的题目,当地生员都要做,类似于科举模拟题。如果能得学官看中,前途无量。

  第23章 长更

  本朝太祖于乱世中起事,率兵东征西讨,征战二十余年,终于换来国朝稳固,天下太平。

  建国之初,太祖封赏功臣,其中八人为公爵,丹书铁券,世袭罔替,三十人为侯爵,余者亦有高官厚禄,封妻荫子。他们从此成功跻身权贵,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子孙后代亦能继续享受先人庇荫,再不复追随太祖时的草莽之流。

  百余年后,这几十位为国朝抛头颅、洒热血,立下汗马功劳,功绩足可以彪炳史册的功臣们早已化成一抔黄土。他们的子孙后代死的死,逃的逃,入狱的入狱,苟延残喘,下场凄凉。

  早在开国三十年间,三十八位功臣就陆陆续续因为各种原因惨死刀下,其中只有二人得以善终。

  其中一人是自愿率领族中子弟世代镇守云南的卫国公董茂才,另外一人就是霍明锦的高祖父霍亮。

  建国之初,霍亮获封安国公后,急流勇退,表示要把前朝余孽彻底赶出草原,否则誓不回家乡,然后带着几个儿子跑到塞外去吃沙子。那时朝中大臣忙着互相联姻、求娶公主、交好后族,大家私底下笑话霍亮傻,好不容易打下江山,享乐的日子终于来了,他倒好,一辈子是个吃苦的命,自己走了就算了,把儿子、孙子也都带走,还怎么和皇族拉近关系?

  几十年后,大家终于明白,霍亮才是他们之中最聪明的那个。

  卫国公一家远在云南,和京师隔着几千里之遥,天高皇帝远,俨然是云南当地的土皇帝,和朝廷保持着表面上的和谐,得以延续至今。但也彻底被中原士族摒除在外,将他们视作不通礼仪的蛮人。董家只能和当地部族互为姻亲。

  而在京师,三十几位功臣尽数湮灭于风云诡谲的朝堂动荡中,唯有安国公府历经五代仍然屹立不倒,并且始终手握军权,历任安国公深受皇族信任,简在帝心。

  霍明锦是安国公的嫡次子,少年骁勇,十二岁起就跟着父兄征战沙场。十五岁时他斩首敌寇一百余人,回京师参加武会试,一举夺魁,先帝大喜,授他锦衣副千户。是年十月,他父亲和几位堂兄误入陷阱,惨死在鞑靼人马蹄下,五万大军群龙无首,兵败如山倒,霍明锦一骑冲入阵前,横刀立马,指挥剩下的部将退至城内,监守城池长达两个多月,直到援军赶到。之后几个月,他带着几百家将深入草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设下同样的埋伏,手刃仇家,为父兄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