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年代之财运亨通_作者:西淅(221)

2018-05-16 西淅 年代文

  李小勇瘪了下嘴巴:“你们这就关心我的成绩,不关心我过得怎么样,关心我的成长!”

  刘秀萍笑了起来:“这小子还挺会说的。”

  李小勇情绪没有维持多久,就乐滋滋的从他随身的背包,拿出了这个期末的成绩。

  全班一共60个人,他考了44名。

  李小勇自卖自夸的说:“省城的人读书比镇上小学厉害多了,我很认真的学了,明年还会考更好。”

  如果是其他的孩子,拿着这一张成绩单回去多半会担心,会不会被父母责骂。

  但是李小勇显然就没有这个烦恼了。

  他小学考试就一直是全班十名以内,倒数,这次居然跳出了这个框。

  起点低,进步的空间就大了。

  其实李小勇这也是被逼无奈,陆静然说了,要是再垫底后十名,就同意他大哥给他报名补习班。

  每周五天上课已经很辛苦了,周末还得看书,那还不如杀了他。

  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每天收心,认真的开始做作业,有不懂的就会问周美美。

  周美美这次期末考了全年级第四,生气了好几天。

  她觉得发挥不稳定,决定要更认真的读书。

  李家的夫妻俩也很满意这个成绩。

  他们倒是不纠结,看得开,不是读书的那块料不勉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陆静然这是三次来了,茶园的空气清新,她感叹这是个好地方。

  如果这里以后生态也保持的好,她倒是可以来这边修一栋小房子养老。

  虽然说还在奋斗就考虑以后养老的事情有些早了。

  一家人团聚,上午他们家一起吃饭,下午就把陆静然姨姥姥家也叫来了。

  大家倒是其乐融融,一起做事这么久,也没什么争端。

  两家厚道人,不会斤斤计较,差不多就行了,而且又有陆静然不定期派来的收购经理来震场。

  王家的人丁兴旺,两个兄弟一起做事,也住在一起,但是各自娶妻生子有家庭。

  一大家子加起来有快二十口人了,陆静然倒是一个都没有落下,人人都带了礼物,挑着对方会喜欢的。

  大家也都很开心,能收到礼物。

  吃完了晚饭,天色就已经暗了下来。

  王家这代的当家人王泽华走了过来,对正缠着陆静然的小女儿说,“你自己去玩,我有话和你姐姐说。”

  小姑娘点了下头,然后跑开了。

  陆静然问,“表舅,你有什么要和我?”

  王泽华说:“这件事我犹豫很久了,和你的叔叔阿姨和商量过,但是他们说还得征求你意见。”

  李福来和刘秀萍说,一家人就陆静然最有主意,而且她是学历最高的大学生。

  王泽华后来才知道,李志杰虽然是经理,但是陆静然才是老总。

  而这会儿大学还没有扩招,大学生就很少。

  一般人听到是大学生还是会另眼相待。

  这代表接受了最先进教育的一群年轻人。

  陆静然笑了下:“您说吧,我的叔在电话里,大概说过一点,不过还不太切确。”

  王泽华说:“我们沏一壶茶,坐下来慢慢聊?”

  “好。”

  王泽华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徐徐道来。

  他们现在有了自己的茶厂,又有了注册的商标,而且还有制茶手艺老道的师傅,硬件条件都充分的情况下,要往前拼搏一下了。

  不说是陆静然找的那些销路,就算是他们卖到周边的确,也要比其他家贵一些。

  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益了。

  一点也不用担心压货,这么说吧,只要是有货就能卖出去。

  今年秋茶产量不错,不过还是供不应求,他们在本地又承包了200亩的茶田。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王志华算是同龄人中有头脑的,既然本地茶农不肯承包,他这才把视线和目标放到其他地方。

  他决定等到开了年,就全省范围内的寻找适合种茶的地方,然后条件合适把承包下来,扩大生茶的产量。

  可以生茶运回来统一才炒制加工,或者派产厂的师傅过去,然后只要保证品质,贴上一样的商标就能畅销。

  不过去外地承包,这算一项重大的决定,家里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

  王泽华得到了家里辈分最高的老太太支持,决定开年,就开始干这个活儿,已经问过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