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荣华路_作者:华卿晴(460)

  “那个刘长石,应该叫刘伯玉的家伙实在太好运了……”嘴上这般讲,司马元曜还是懂得,白手起家的刘伯玉是一个了不得的家伙。

  虽然,对方如今叫刘长石。

  不管是不是叫刘长石,对于这样一个司马元曜确认是穿越客的家伙。

  司马元曜的眼中,自然没什么好感的。司马元曜只有深深的恶感。他恨不能,那些功业是他的。

  做为一个生下来,就是皇二代的人物。

  司马元曜一直以为,他注定才是人生的主角。哪料想,还有比他更像主角的家伙。

  司马元曜怎么可能想当了配角?

  更别提,当了一个炮灰了?

  司马元曜想翻盘,可如今看来,貌似不容易啊。

  司马元曜在考量了,他是否应该做一些别的打算?

  只是当初,他是出了一些盘外招的。刺杀之类的活计,他是派人干过的。不过,失败了。如今看来,司马元曜更想做到的,是想法子为他争取了更大的牌面。

  “不能看着北方继续的动乱了。”司马元曜在心中有了决断。他决定了,北面的争伐,他无论如何也得插手一回。

  至少,在这之前,他要跟摄政公与谢国丈达成了默契。

  这个朝廷不是天子的一言堂。如果没有摄政公和谢因丈的支持,天子想真正的实行了他的想法,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二位松口呢?

  那就是利益的交换。

  哪怕这些士族与外戚是贪得无厌呢,天子司马元曜也要达成合作的。若不然,司马元曜非常的担心,不论最后是大魏朝赢了,还是东屠国赢了。

  相对而言,大晋朝苟安于南方,都不会是胜利者,只会是一个旁观的打酱党。

  当然,这达成了利益交换之前,司马元曜才找到了摄政公和谢国丈心中的想要筹码。若是不打动了对方,如何能换回了妥协?

  宣文十四年的初夏。

  大晋朝立了太子,谢皇后诞下的“嫡长子”被确认立为了太子。摄政公的弟弟,恒氏一族又出了一位新的征北将军。

  可以说。

  在这个初夏,大晋朝的朝堂上,谢氏的外戚是把权利又深深的延伸了一步。太子的确定,太后、皇后的把持了后宫。外戚不容小视了。

  至于摄政公的嫡亲弟弟,那一位征北将军的存在。更是让恒氏的权利也是大大的拓展了一回。

  大晋天子司马元曜呢?

  他放手了一些东西,当然,他同样得到了摄政公和谢国丈的一些补偿。至少,他夹袋中的一些心腹得到了一些官位,在权利的漩涡中又是陷得更深了。

  第209章

  宣文十四年,夏末。

  关于大晋朝的征北将军的北伐事宜,哪怕东屠国与大魏朝已经交战了。东屠国在前线的君王刘长石还是得到了此等消息。

  这等消息非常的重要,那关乎了大魏朝的内部动荡和外部环境。

  “大晋吗?倒是拿捏好时机。”

  刘长石对于大晋朝的北伐比较看好的。因为,这等时机拿捏的太好了。这选在了东屠国与大魏朝的交战时候。这等时候,不管是大魏朝和东屠国哪一方都已经打出了真火来。肯定没哪一个朝廷的上层会选择了退让。

  社稷天下,家国天下的时代,朝廷退不了步的。这是争天下。

  至于说大魏朝的内部?

  大魏朝是三面楚歌。

  外有大晋朝和东屠国两个直接的交战敌人,内还有流民的动乱。

  特别是去年,东屠国的一战,战胜了大魏朝一只部族军队。那一战,打破了大魏朝的部族军不败的神话。

  因此,大魏朝在此等时候,已经是颓尽显了。

  刘长石此等时候,对于大晋朝的进局看得明白,大晋朝是捡了便宜时候,准备进场吃肉。不过,那又如何呢?

  于东屠国而言,亦然是有利的。

  彼时。

  大魏朝的京城。

  大魏朝的上层朝廷内重臣之中,已经有些人心慌慌了。

  左右丞相这时候再闹矛盾,那也是内部矛盾。而今是外部生了锋烟战火,两线外部作战从来都是难事。

  两面被夹攻,对于大魏朝而言,这是危机的时刻。

  大魏朝的大皇帝自然是召集群臣,想法子得打败了东屠国和大晋朝的各自进攻。

  朝廷上的议论,详情肯定不会传到了民间。可有些人,注定了是容易知道了实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