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乐清两腮被拉开,口齿不清的应着。心想,这乐云也才六岁,竟能想出那法子去弄米,又把事情想得这样周全,若说自已鬼精,那是因为小身子里面是个老灵魂,可小乐云呢,别看她整日里不言不语的,那才叫真的鬼精。
到了晚上安平回来听说借到了粮,自然高兴,又听说了乐云的事,也如蓝氏一样,好好的说了她一通,却没舍得动手。
第二日,便是腊月初五,再过三日便是腊八节。
张赵氏早早的起了,仔细的梳洗了一通,又穿戴整齐,准备要去靠山村赶集了。
张家村这一片儿每逢五逢十便是靠山村集,靠山村集虽没有镇集热闹,但东西也算齐全,又便宜,而且离得比镇集又近得多,所以周围几个村子的人如果没有特别需要的东西,都愿意去靠山村赶集。
今年家里的猪不舍得杀,想等开春了卖掉,张赵氏这一趟就是想买点过年用的肉,,还有供俸用的香火,再准备一些年上用的细小物件儿。至于沉一些的东西例如瓜菜,每年要添置的碗筷,还有今年想再添只大坛,这些得等腊月初七张家爷儿仨停工了之后才能来置办。
这趟去赶集的,张赵氏只带了安英和乐清。
往年张赵氏赶集,只带安英,这回之所以也带了乐清,一来是因为她年纪小,就算自已买的东西里头有一些回家之后不往外拿她也不知道,二来也是因为来靠山村赶集的也有周围几个村子的,少不得有认识的人,张赵氏有心带她出来显摆摆,叫大家知道知道她家孙女不是哑巴,口齿还伶利得紧,也该给张家洗洗冤。
张赵氏和安英轮流抱着乐清,步行到了靠山村。靠山村临山靠水,本就是个富裕的村子,又平出了一大片空地供每五日一次的集市用,所以每次集市来的人都不少。现下又正是将要年关,集上也更加热闹,卖年货的,买年货的,卖小吃的,卖小玩艺儿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张赵氏在前头人群里钻来钻去的打问着各个小摊上需要买的东西的价儿,安英牵着乐清紧紧跟在后头。
这是乐清头一回出远门,也是她头一回赶集,不住的东望望,西瞅瞅,直看得眼花缭乱,正想伸头再瞧瞧不远处一个卖糖人的小摊,却被张赵氏一把拉了过去:“她柳婶子,这就是我家乐清,诺,乐清快叫柳婶子。”
乐清定盯一瞧,‘柳婶子’是个三十上下的妇人,梳着整整齐齐的圆髻,穿得花花绿绿的,肉乎乎的脸上涂着厚厚的白*粉,嘴唇上却抹得艳红,大白天的看了都叫人心中害怕。依着张赵氏的态度,乐清猜想这人可能是个媒婆,便甜甜道:“柳婶子”
“嗳,嗳好娃娃”那‘柳婶子’咧嘴一笑,抖落一层厚厚的粉末:“我就说哪家的人这么缺德,偏要多嘴说人家家中风水不好……我瞧着这小娃娃不但声儿清脆,还嘴甜得很。张家婶子,这……”说着,望向一旁的安英:“这……这便是你家三姑娘吧?”
“嗯,是的,安英,你快叫嫂子。”张赵氏捅了捅一旁红了脸的张安英。
“嫂子”张安英此时一点不见平日里的飒爽劲儿,红着脸儿,低着头,手里轻轻的抠着乐清的小手儿。
‘柳婶子’上下左右仔细的瞅了瞅安英,拍拍大腿:“得张家婶子,你家三姑娘的事儿,就包在我身上,包管不出十日就给你回信儿”
“成,成成那就麻烦她柳婶子啦”张赵氏乐得眼都眯了起来,伸手在那妇人手里放了串铜板子,乐清看得清楚,那少说也得有四五十个,娘亲要做十来晚的绣才挣得出来。
自遇上了‘柳婶子’,张赵氏的心情明显好起来,腿脚也轻快起来,脚下生风,在前头钻来钻去的走得甚是快当,安英带着个乐清在后头,抱着吧,人挤人的根本抱不住,牵着吧,乐清小胳膊小腿儿的,哪跟得上?安英只得护着她停在一处卖红纸的摊前,打算缓一缓,叫张赵氏回头来寻。
这处卖红纸的摊子,生意倒是不错。在乡下,农户们一般都不买成品的春联,而是从集上买了红纸回家裁了以后再叫会写字的写个对联。一副成品的对联少说要十五文钱,而一张红纸才八文,回家能裁出两副对联外加几个方福字,再找村中会字的秀才写一写,也就两文钱。
乐清仔细的打量着这处摊子,买红纸的络绎不绝,她不禁打起了心思,这么多买红纸的,若是自已现场摆个摊子给人写字也能赚不少钱啊可惜这事也只能想一想,若真有个两岁的小女娃娃摆摊子拉架式给人写对子,那还不得惊坏了这些赶集的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