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闲凉_作者:时镜(112)

2018-05-16 时镜

  “可拨饷银的时候,谁能预料一个月后的事?”

  “薛况若能预料,他宁愿全军上下饿死,也绝不会向朝廷开口!”

  “若没薛况,何来大夏如今的安宁?”

  “他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你跟萧彻,却在背后暗下毒手,要害他性命!”

  顾承谦终于还是红了眼眶。

  薛况他是看着的。

  每每还朝,总要促膝长谈,他是什么人,他再清楚不过!

  可是六年前,他们竟然诟诬他谋反!

  还要算计他死!

  而他向来引以为骄傲的儿子,便是幕后谋划之人!

  从来都是待人接物,无有错漏;风度怡然,翩翩君子;运筹帷幄,天衣无缝……

  可那都是画皮!

  “二十三年……”

  “你装了二十三年,也沽名钓誉了二十三年……”

  “处心积虑地,诟诬他侵占军饷、虚报账目,陷害他暗中养兵,还要找人捏造他与外族勾结,有心谋反的证据!”

  “你当我不知道吗?”

  “若非你里通匈奴,他们哪里来的本事,能围杀薛况?!”

  “薛家一门忠烈,留人孤儿寡母,你们怎么下得去手?!”

  热泪一滚,终究还是从这个当朝老太师的眼底掉了下来。

  他一把年纪,竟忍不住老泪纵横!

  一声一声,都是控诉,最后又生出一种绝望:“我怎么会教出你这么个可怕的儿子……”

  父子俩人,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坐在书案的两头,仿佛分庭抗礼,又似乎针锋相对……

  顾觉非坐着,听着,也看着。

  脸上的嘲讽不见了,愤怒消失了,只有眼底,流露出一种深切的悲怆。

  他发现,顾承谦竟是真心实意地,相信着薛况,觉得证据都是伪造,还为他惋惜。

  甚至因他的死,恨了他这个“残害忠良”的儿子,整整六年……

  就仿佛他的诗书礼仪,不是他所传;待人接物,不是他所求;步步谋划,也不是他所教。

  就仿佛他不曾因他的天衣无缝,而赞赏骄傲。

  沽名钓誉,二十三载!

  多好的八个字啊。

  “所以,在太师大人看来,‘心’比‘迹’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薛况即便是数度放过匈奴大将那耶扎,以战养兵,掏空国库,背上江南数万人命,养兵造反证据确凿,也是他无心之失。”

  “他照样是个英雄”

  “我这等阴险狡诈、手段恶毒的小人,便是救过成千上万的人,也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顾觉非的声音,很慢,很缓,似乎需要很用力。

  他想起了六年前的那个雨夜。

  他拿着那封从边关截回的密信,质问他,为什么要给薛况通风报信。

  可换来的是什么?

  换来的是逐出家门!

  旁人都道,他顾觉非是天上神明;

  顾承谦以为,他是披着画皮的怪物;

  可只有他,信以为真,剖开了自己血肉之躯,才看清楚:里面瑟缩着的,不过一只可怜虫,一条丧家犬!

  唇边,终于还是慢慢地挂上了一分笑。

  顾觉非觉得自己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人传薛况被乱刀分尸,尸骨无存。可我如今,竟前所未有地希望,他还活着。在某个地方,等着卷土重来,起兵造反。好叫你个老糊涂,睁大眼睛,看个清楚明白。”

  他的声音,缥缈得像是飞过的风,不在天,也不在地,更不带半分烟火气。

  可在他话音落地的那一刻,顾承谦终于忍无可忍,抄起了案前的汤碗,便向着他砸去!

  “逆子!”

  “啪!”

  一声炸响!

  那汤碗落在顾觉非的身上,又因为力道太猛,顺着捧在了他身后紫檀靠背的雕花上。

  稀里哗啦,顿时粉碎!

  醒酒汤浇了一身。

  左侧脖颈,被锋锐的碎瓷片划出了一条浅浅的血痕。

  顾觉非坐着没动,也没躲过。

  他望着站在对面,胸膛起伏,已经气得说不出话来的老太师,忽然发现他两鬓真的白了。

  雪似的。

  一时想起十日以来,发生过的种种。

  心里有一千句一万句话,可最终也都没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