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闲凉_作者:时镜(233)

2018-05-16 时镜

  于是只把他引了过去,先在旁边不远处等了一会儿。

  因隔得不远,对这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孟济看得还算清楚。

  一身戎装已经卸去,换上了深黑的劲装。

  人站在城楼边缘,笔直得像是一杆挺立的长i枪,足足要比他身边的顾太师高出大半个头。

  满身峥嵘刀光洗,铁血且刚毅。

  只是那一天的天气并不很好。

  乌云密布,狂风卷着城楼上的旗帜翻飞不已。光线不够,他只知道薛况跟顾太师说了好一会儿的话,却并不能很清晰地看见他的神态表情。

  记住的,也只有那一双紧皱的眉。

  孟济并不知道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但如今站在阅微馆,看着薛迟有点与薛况神似的眉眼,竟难得恍惚了一下。

  他平日其实不大关心旁人。

  到底还是薛况当年风采太盛吧?即便惊鸿一瞥,也令人记忆犹新。更别说他后来殒身沙场,就彻底成为了大夏人心中一抹磨不掉的印记。

  啧。

  顾觉非到底还是看不惯薛况,也看不惯他儿子啊。不然今日出什么题不好,偏偏要跟议和这件事挂钩。

  这心,安的可是个“坏”字!

  心里头犯着嘀咕,可孟济也没说出来。

  他就在前头,也不说话,更不提醒,就观察着下面的情况,等着回头到了时间把答卷给收起来。

  内堂里,试题早已经发了下去,不少人看了之后,都倍感为难。

  薛迟也是盯着那空白的答卷,发了好久的呆。笔就搁在笔山上,但他直到时间过半了,也还没去碰。

  答,还是不答?

  第65章 情随心动

  此刻的阅微馆一楼,几乎都一片安静。

  就是外堂里,也没几个人说话,生怕打搅了里面人作答。东南角的楼梯,则曲折地通向二楼。

  整个阅微馆内部,修得像是小天井。

  二楼上有一圈扶手栏杆;栏杆内侧,悬着一挂半卷的竹帘,能格挡开上下的视线;竹帘内则设着一圈桌椅茶座。

  隔一条走廊,才是阅微馆视野最好的那几间雅间。

  顾觉非与计之隐,照旧在先前那间里面。

  一张棋桌设在角落,上头隔了一张普通的青玉棋盘。

  一老一少,两个人相对而坐,却都没下棋,反而在棋盘上搁了两盏茶,当中放着一本随意翻了两页的《坛经》。

  其余几位大儒,这会儿都不见了影子。

  因窗扇开着,外面白月湖上一些游湖之人谈笑的声音,也隐约传了进来。

  计之隐支着耳朵听了半晌,便叹了口气:“唉,早知道就不与你一道出题了……”

  题出得危险不说,还排在第一个!

  听听外面那动静,其余几位大儒,这个时辰点儿都清闲得很,出去游赏风光,独独留他们两人,得在这屋里等着。

  因为试题已早发下去了,只怕没一会儿孟济就会捧着答卷来找,等他们阅卷,看看有没有能挑中的人。

  所以,现在计之隐只能坐在这棋桌旁,干瞪眼。

  “你说你也是,在这将还朝的当口,怎么还出这样的题?”

  “我这一把老骨头,也算是舍命陪了一把君子。但我到底不是宦海中人,朝廷里有什么风浪也不容易波及到我,你却是要回去沉浮的。”

  “平白出这样一题,回头传扬出去,就不怕人家说你多生事端?”

  这一回收学生,搞出来的动静,实在是太大。今日的题目,势必也会传出去,造成一定影响。

  寻常百姓怎么想,尚且不知;但朝中一些人,一定会对此有所反应。

  毕竟顾觉非的身份,实在不一般。

  他是近六年不在官场,议和之事更是从头到尾没帮萧彻筹谋过半分。所以几乎少有人知道,在两国边关这一场长达数年的战祸即将以议和结束之际,他到底对此持什么态度。

  但计之隐是知道的。

  不仅知道,还知道得很确定,很详细。

  由此,才有今日一番话。

  可顾觉非是真不大在乎。

  他人坐在棋桌前,先才还在想薛家那庶子薛廷之也交白卷的事情,如今听了计之隐这一番忧虑,却是漫不经心。

  手指修长,分明如玉。

  顾觉非一手随意地搭在棋盘边角上,一手手指则压着棋盘最边缘第一路的线条,慢慢地游走,声音平缓。

  “计老未免多虑了,我不过出个题而已,没有想做什么。如今还是求稳比较妥当,端看过一阵使团进京会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