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公主_作者:西岭雪(225)

2018-03-18 西岭雪

  月亮已经升至中天,而建宁的心里,却还是黑漆漆的,找不见一丝光亮。她知道,含在嘴里的那块糖,已经彻底融化净了,剩下的,只有一粒苦涩的核,难以吞咽,又不舍得吐出。

  她现在知道为什么即使在最快乐的时刻,也仍然觉得不踏实的缘故了,因为,不论吴应熊对她多么体贴、温柔,却一直关闭着自己的心没有让她走进去。他的心里装着另外一个人,她知道那个人不是自己,可难道会是绿腰吗?

  重阳将至的时候,吴应熊终于再次得到了明红颜的消息——她现在缅甸。

  是二哥告诉他的。二哥说,自从平西王吴三桂于顺治十六年正月与多尼、赵布泰三路兵会师于云南府,南明卫国公胡一青等次第降清,云南清军大集,四处搜掠,无所不为,滇民灾难深重,永历帝不得不撤至永昌,又因清军一路进『逼』,复自永昌奔腾越,入铜壁关至缅境。明红颜率领四千护卫队一路随行,今已面临弹尽粮绝之势,永历帝居草屋,患足疾,旦夕呻『吟』,意志消沉。故而红颜辗转递信来京,请二哥为之筹谋,并特别叮嘱,让二哥将她近况转告应公子。说到这里,二哥慨然长叹:"敌强我弱,局势凶险,多少英雄豪杰都做了墙头草、顺风倒,明姑娘纤纤弱质,红粉佳人,却能誓死效忠,宁不让我等须眉愧煞!"

  吴应熊顾不得感慨,只听说红颜活着便已经喜动于『色』,他至少知道了两件事:一,董鄂妃果然不是明红颜;二,红颜仍在为反清复明而战,并且仍把自己视为可信任的朋友——就凭这,他已经要欣喜狂歌了。然而想到红颜此刻的窘况正是为父亲吴三桂『逼』攻所致,又觉惭恨,当下脸上忽阴忽晴,颜『色』几变,半晌方问道:"李将军近况如何?"

  二哥道:"二月中旬,吴三桂、赵布泰等『逼』近永昌,李将军命明姑娘保护永历帝先行撤退,自己留下对抗强敌,在磨盘山设伏。这本来是条瓮中捉鳖的好计,无奈大理寺卿卢桂生这个叛徒竟然通风报信,致使李将军用计不成,反损失大半,倒便宜了吴三桂那条老狗!"

  吴应熊听了,益发面红心跳,一来他与红颜同仇敌忾,不禁为李定国的战败而叹息;另一面听说父亲安全脱逃,又不能不感到庆幸;三则当面听到二哥骂父亲为"老狗",又是尴尬又是难堪,勉强应道:"我听说郑成功、张煌言于六月里兴师北上,进兵江南以牵制清军,朝廷屡败后,皇上曾下令亲征,因为太后和诸位大臣阻止方改变成议,朝廷近日严令追查江南各府州县官员迎降郑成功者,株连极广。"

  二哥见他神『色』黯然,言辞闪烁,不禁错会意思,嗫嚅道:"应公子果然消息灵通,明姑娘也知所请为难,特地让我转告你,筹集粮款非一日之功,如果处境不便,不必勉强,更不必急在一时……"

  吴应熊不待二哥说完,赶紧道:"我不是为这个烦恼,为义军筹集粮款乃我大明子民份内之事,小弟既便倾家『荡』产亦不敢辞,只是烽火四起,路途遥远,音讯难通,小弟惟恐粮草不能准确送达,贻误良机。"

  二哥道:"公子只管筹措,我这里另想办法,半月后咱们还在这里碰面,会齐了一起往南去。明姑娘口信里说,永历帝如今移驻者梗,结庐而居,群臣也都自备竹木,结宇聚处,编竹为城。缅人虽相待甚恭,却断绝内外消息,防犯甚严。这次明姑娘能够送信出来,实是费了许多功夫。料想我们送饷入缅,也非易事。公子若不便亲身前往,便交与我也是一样的。"

  二人商议已定,吴应熊告辞别去,一路思索用个什么理由向朝廷告假。忽想起学士府就在前边不远处,洪承畴日前以眼病乞休,现正解任回京调理,不如前往请安,顺便探听些南边战况。早在洪承畴将董鄂假冒洪妍献给皇上那日起,吴应熊就怀疑他们父女已经相认,不然董鄂妃何以得知当年顺治在盛京与洪妍初见的情形,以至毫不怀疑她就是洪妍呢?或许就是洪妍向父亲推荐了董氏,并让她冒充自己进京面圣,为反清复明效力的。至于她们的联系方式,一定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渠道,正如自己长期在李定国和佟佳平湖之间传递消息一样,那是一种常人不能想象的桥梁,或许便是通过洪承畴与皇上本人也未可知——既然皇上一心以为董鄂妃便是洪大学士的女儿洪妍,那么他不自觉地在两人间传递消息也是极有可能的。打定主意,遂往学士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