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儿。”
赵莞坐在院里那棵杏树下,侧过脸望去,便看到赵苓盈盈向她走来。
“姐姐。”她站起来,拉住已经来到她身边的赵苓的手。
“莞儿,身体恢复得怎么样?”
“还好。姐姐,有打听到什么消息吗?”
“莞儿,听说贤妃娘子与九嫂嫂已直接被送去了金国的国都上京会宁府。我还听说九哥已经在南京称帝了。”
“称帝?那这么说大宋并未灭亡,九哥已经继统了大宋江山?”
“可以这么说吧。但现在九哥依然很危险。金国人不会那么容易放过他的,粘罕知道九哥称帝后非常生气,估计他们迟早会再次南下攻打大宋的。”
赵莞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九哥保住了大宋的国脉,保住了赵氏王朝。而他们这些身在金国受苦受难的俘虏们也有了一丝欣慰和希望。忧的是金国人定不会对重新站起来的赵氏王朝视若无睹,若他们要再次攻宋,九哥能抵挡得住吗?
想到此,她忽然想起了自己的母妃,九哥的亲生母亲,还有他心爱的妻子九王妃刑氏。
“姐姐,你说他们为什么偏偏把九哥的妻母押到上京去了呢?”
“除了贤妃娘子与九嫂嫂,还有我们自家的几个姐妹以及后宫的一些嫔妃……反正是她们那一批人都去了。”
“但愿她们一切安好……”赵莞自我安慰着。可她和赵苓心里都明白,她们一定是承受着非人的虐待。本来因为一直抓不到康王而使金人恼火不已,现在康王称帝了,他们会更加竭尽所能来折磨他的妻母。
“你可知现在谁接任了右副元帅之职?”
“想必是那三太子吧?!”赵莞猜想着。之前就听春喜说起过这个三太子,他既留在了燕山,定是要委以重任。
“没错,就是三太子。此人我倒是见过几次,从言行举止来看,与之前的斡离不大不相同,可以说跟他们这几个兄弟都不太一样。他温和谦逊,彬彬有礼,这倒是让我很意外。想不到素以豪放彪悍著称的女真人竟也有这样的温雅之人。”
“是么?他再谦逊,再温雅又如何,也不会对他们手中的俘虏存有一丝怜悯。姐姐,那粘罕对你如何?有没有折辱于你?”
自来到燕山后,赵苓这些时日经常来去自如地穿梭于阆园与他们居住的庆园之间,穿衣打扮也等位不低,兴许那粘罕对她不错。
“那粘罕似与兀术及斡离不有所不同,他倒是多少会顾着我点。”
“如此便好。姐姐既过得好,那我就放心了。”
“姐姐这里你大可不必操心,我现在就担心你。你性子太烈,那兀术也是一个狂傲之人,你这样事事跟他对着来,只有你自己吃亏的份儿。”
“姐姐放心吧。我以后会安份守己的过完余生,我清楚我斗不过他。”
“你能想通就好。你即不愿与他有孩子,那以后让张良辅为你备着些断子汤,每次事后你就喝一碗,这样便可避免有孕。”
面对赵苓的叮咛,赵莞都一一应了。
☆、第 二十二章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调养,赵莞的身体已基本恢复。这一个多月里,兀术除落胎那日气冲冲地来过一次,之后便没再踏足过这里。这样更好,眼不见心不烦。
她想起了之前在兀术院里看到过的那位金国女子。突然好奇起来她会是什么人?是兀术未来的太子妃人选?亦或者某个侍妾?若他身边真的有了别的女人,对她来说无非不是一件好事。他以后便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那女子身上了,而她也可以静静地不受他侵扰地了却残生。
“春喜,去准备些笔墨来。”
她的父皇是一个书画天子,书法与绘画的造诣十分深厚。也许是遗传所致亦或者是从小的耳濡目染,她也能写得一手好字,她的父皇也时常指点她,时日一长,便练就了一手好看的娟文小楷。
春喜拿来了笔墨纸砚,将纸张铺开后又在一旁仔细地给她研墨。
赵莞拿起笔在洁白的纸上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小词:
嘻语声声绕,笙歌漫漫舞。
胡蹄惊破山河碎,家国了无影。
思东京,忆东京,
秋风萧瑟无时尽,春梦落胡尘。
写好后,赵莞怅然放下笔,现在终就是心性已不同,一提笔便不由自主地写了这么一首让人伤感的词句。看着纸上墨迹未干的字儿,心里越发的思念父皇母妃,思念姐姐赵蔷,思念东京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