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奎哥,快看,着火了!”薛奎身边的人突然出声喊道。
几人抬头一看,只见城内火光冲天,黑烟密布。“玉府······”薛奎看着着火的方向,声音颤抖地说道。也不顾规矩礼仪,转身就往回跑。
一轮红日冲破薄雾,冉冉升起。随着红日地不断升高,大地渐渐地明亮起来。“咚——”伴随着青云寺里浑厚的钟声,笼罩在青云山顶的白雾一缕缕地消散,鸟儿们睁开眼睛,有的忙着梳理着羽毛,有的拍打着翅膀出巢觅食。“咚——”钟声唤醒了青云山,也唤醒了山下赶着祭拜的人们。
“快起来,快起来,天亮了!”一棵大树下,一身青色粗布衣裤的周大海揉着惺忪的睡眼,望见往山上赶的人群,焦急地推着身边的妻子。
靠着树干熟睡的刘氏被惊醒后,下意识地紧了紧怀里的包裹,迷茫地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天亮了,赶紧上山吧!”周大海站起来,一边催促,一边扯了扯身上的粗布短褂。
“啊?啊!”清醒过来的刘氏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粗布衣裤,一只手抱着包裹,一只手拢着头发,和周大海两个人随着人群,疾步向山顶的青云寺走去。
周大海与刘氏二人是离此地二十多里的凌县靠山村的村民,二人养蚕织布,日子过得也算宽裕,只是二人成婚四年有余,仍是没有孩子。为此二人四处求医问药,仍不见喜讯。
思风大师乃大宗王朝的得道高僧,四处游历,行踪不定。近日游历至此,布道三天,引无数人来此参拜听经。有权有势的人家会提前到青云寺预订禅房,听思风大师讲经布道。而普通人家只能等第三天上山求签问佛,交上香火钱后,求得思风大师为之解签。
刘氏二人求子心切,带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前一天就来到了青云山下等候,生怕错过了思风大师解签的机会。
刘氏恭敬地把香火钱放到了功德箱里,拿起桌案上的香,恭敬地拜了三拜后,把香插进香炉了,闭着眼睛,哆嗦着抽出了一支签。
一个小道童把她引到了一间禅房外,示意她在门外等着。待里面的人出来后,才把刘氏引了进去。刘氏把沾了汗水,有些湿的卦签放到了思风大师身边的案几上,后退一步,垂着头,恭敬地等在那里。
思风大师身着灰扑扑的道袍,面色平静,一双眼睛古井无波,稳如泰山般端坐在那里。拿起刘氏的卦签,扫了一眼,声音平静地说道:“欲得一子,必得先收一女。”说着,大师扫了一眼恭敬地站在旁边,一头雾水的刘氏,眼神一顿,接着恢复平静,接着说道:“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切顺其自然即可。”说着,把卦签放到旁边。
刘氏知道,这是思风大师要送客了。尽管刘氏心里还有疑惑,还是恭敬地行了一礼,转身离开。禅房门即将关闭时,传来思风大师平静的声音:“是是非非,是进是退只在一念之间。”
看着一脸凝重的刘氏,周大海忙迎上去,紧张地问道:“怎么样,大师怎么说?”
刘氏摇了摇,接着把大师的话和周大海说了一遍。两人边走边说,直到了山底,也没有领会到思风大师意思。“哎,还是不要想了,大师不是说了吗,要顺其自然,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周大海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
“当家的,你快看!”刘氏突然拉住周大海,指着前面说道。
周大海的脚步一顿,顺着刘氏的手望去。只见前面不远处的路边躺着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一个女子。女子的旁边有一个包裹,虽然看的不真切,但是从包裹的形状来看,应该是一个孩子。
刘氏二人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脸上的震惊。两人互相搀扶着,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慢慢地走了过去。走到近前,刘氏的目光就被棉被里那玉雪可爱的女婴吸引住了。女婴大约有二三个月,闭着双眼,似乎睡得很沉。“欲得一子,先收一女。”思风大师那平静的声音突然在耳边响起。
“嗯--”躺在女婴身边的女子突然嘤咛一声。声音虽然很小,却把刘氏吓了一跳,她有些心虚地看着地上的女子,只见凌乱的头发遮住了女子整张脸,让人看不清她的长相。但从女子身上的细棉布可以看出,女子的家境应该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