嬿婉及良时_作者:初云之初(361)

2018-02-09 初云之初

  他……还是很想她。

  内殿里人声鼎沸,端的热闹,待到内侍唱喏声传来,方才齐齐安静下来,一道起身,恭敬向圣上与贵妃示礼。

  圣上带着锦书往上首去坐了,方才示意众人起身,态度倒是和煦。

  一众人听闻那位贵妃过来,心里早像是猫爪子挠一样,这会儿有了机会,虽不敢直视,却也不免偷眼拿余光去看,想见见究竟是何等美人,竟叫圣上这样爱怜,乃至虚设六宫。

  只是在看了几眼之后,他们便齐齐低下头去,不再抬首。

  并不是忽然明白规矩,而是借此遮掩自己心中惊诧。

  这位柳贵妃,分明同此前的二皇子妃生的一般模样!

  再想到二皇子妃前脚病逝,后脚圣上就添新宠,许多人心中登时了然,目光隐晦的在楚王身上一扫,便面上带笑,只做不知一般,同圣上敬酒说笑。

  天子强占儿媳,这是丑闻吗?

  毋庸置疑,当然是。

  然而在圣上将一切处理妥当,叫人挑不出毛病时,也没人会高风亮节,非要直谏,叫圣上给个交代。

  玄宗夺了寿王妃后,杨氏家族飞黄腾达后,可没人跳出来说什么悖逆伦常,吹捧的不照样是成群结队?

  认死理的人确有,但绝不会存在于依附于圣上的宗室,乃至于身处后宫的妃妾。

  再者,人皆有私,都爱听奉承话,世间有真心喜欢听人进谏的君主吗?

  未必。

  尧舜禹相让,被世人称颂,然而《竹书记年》载:“尧之末年,徳衰,为舜所囚”。

  《韩非子说疑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便是因善于纳谏闻名的太宗,也在魏征死后,下令推毁自己为其所作碑石,解除衡山公主与其子的婚约。

  天子也是人,也会心有不豫,即使碍于外界原因暂且忍了,到最后,是一笑泯恩仇的可能性大,还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可能性大?

  被一个心怀仇恨,且完全有能力将仇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人记恨上,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刘邦入鲁时,齐鲁儒生为项羽披麻戴孝,恶心到了刘氏天子,一直到文帝时,除去勇于跪舔的叔孙通,朝堂上都没几个出身儒生的两千石。

  归根结底,只要没伤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没人愿意出头,去撞圣上这个硬钉子。

  到时候真头破血流了,可没人会同情。

  锦书此前是二皇子妃,不受重视,只能坐在偏一些的位置,直到今日,随同圣上一道坐在上首才发现,原来当人坐的高了,能将底下人神情瞧的一清二楚。

  那些眼底潜藏的谄媚讨好,嫉妒暗恨,统统无所遁形。

  那些失意人的惆怅伤怀,也遮不住分毫。

  她没有去看承安,承安也没看她,连余光都没有看过彼此,像是陌生人一样。

  这是对彼此最好的保护,他明白,她也明白。

  只是忽然之间,锦书觉得有点可笑。

  本应该是最亲近的人,可到了这会儿,连说句话,眼神交汇都是罪过,当真滑稽。

  只是,那已经不是她该想的事情了。

  淡淡一笑,锦书目光顺势往自己此前惯常坐的位置扫了一眼,却瞧见了此前的三皇子妃,这会儿的赵王妃杨氏。

  四目相对,二人都有些怔然,到最后,还是锦书先行举杯,向杨氏致意。

  杨氏微微一笑,倒没什么不自在,同样举杯,一道饮了。

  半年不见,她清减好些,一眼看过去,竟比锦书还要单薄些,面色也不见好。

  圣上将这一幕瞧在眼里,淡淡道:“先前萧家曾有鼓动前朝,册立赵王为储之意,仪国公不肯与之呼应,致使杨氏见恶于贤妃母子,日子不太好过……哦,承庭先前还纳了一个侧妃,是他母家表妹……”

  原来如此。

  锦书同杨氏关系不坏,可这事儿上,却是无能为力。

  虽是贵妃,压住贤妃一头,也不好越过正经婆母去说什么的。

  只能暗暗叹息一声。

  看一眼杨氏萎靡神情,她向圣上道:“从前,我坐在那儿的时候,脸上什么神情,圣上是不是都看的到?”

  “看得到,”圣上饮一杯酒,缓缓道:“你不喜欢说话,偶然间才附和别人几句,大多时候都再听,眼睫低垂,表面温柔,内里却有种淡淡的嘲讽,连笑起来的模样,都带着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