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外来者对信仰多么忠诚,只要穿汉族衣服、吃汉食、说汉言、学习汉族文化都会变成汉人。
汉化能将外来人变成自己人,能将不同民族变成一个大家庭,这就是汉家文化的强大,汉族的魅力。
虽然接纳、吸收、内化的时间长一些,但很有效果。
刘涛建议子仁运用。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是感兴趣就给你哥哥去信,你大哥会告诉你。”秦素兰建议道。
“嗯。”
朝堂上没有得到最终结论,宣帝经过几天思考,最终决定从交趾撤兵,撤消交趾布政使司。
交趾又是一个潘国,结束了隶属中国云南的命运。
刘涛接手了刘族的资源在内阁站住脚跟,内阁的票拟有他的一份。
当夜轮到刘涛值夜,宣帝召见。
“刘大人,你最近的动作不小。”
宣帝让刘涛跪着,刘涛也不敢起。
“说说,你们夫妇打什么算盘。”
“无本的买卖,陛下喜欢可以参一脚。拿交趾的粮食卖与瓦刺,换银子,用银子换倭人的金子。一两倭寇的金子换大明的银子,净赚三两白银。”
这般直白的话语,宣帝要是不懂真是个昏君。
“有多少人这般做?”
“苗头,让东厂去沿海查一查便知。”宣帝不喜杀腥,不愿多动武。所以刘涛也只是提一提,等东厂的人受贿赂回京再从交易中分一杯羹。
留着海盗有用处。
“刘大人,你为人朕是昏君。”宣帝阴着脸。
“陛下恕罪。”
“你还没达到非杀不可地步,直说。”
刘涛抬起头,“陛下,您是明君。现在是,以后也是,将来都会是。但这也只是文臣嘴里的明君。而不是天下百姓,历史河流里的明君。”
正真的明君不需要文臣评判,自有后来人述说。让文臣评判的明君有几个是被深刻记住?
真正深入人心并赞颂的都是雄伟大略的天可汗。
正文 一百六十六、妇人之见
一百六十六、妇人之见
太祖开国,建文帝未建业,太宗主杀戮。到了宣帝就是守成,但对于那些不需要兴兵就能获得巨大利益的行为,宣帝也不是不能做。
刘涛给的建议实话说很能打动宣帝,但作为皇帝自控力还是有的,宣帝没有表现出对这项目的认可。
“吃着碗里的,看着盘里的,才能吃成胖子。看着自己的国土,想着别国的土地,掠夺上面的财富,不劳而获这是草原上的无礼教鲁莽人行为。
但为什么别人能这样对大明,大明不能这样对异国?只要不将这些搬到台面上,一样是文礼之邦。”
刘涛的一番话与宣帝接受的孔孟之道大相径庭,宣帝没想到刘涛会有这么一番大胆的想法。这种想法不止宣帝,想必朝中大臣也未出现过类似念头吧!
大多数人秉行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主动进攻的念头何曾出现过?
“历来先祖先帝都是在北方留下了巨大功绩,但从未有皇帝在南方留下功绩,为什么不向南探讨?国力不行?不,向南探讨根本不需要什么国力,思想渗透就能控制。不能完全控制至少可以予求予取。
每隔两年就会有大灾大难,不是西边就是南边,一场连续三个月的灾害就用去了国库一半粮银。有了外面的非附属国,完全可以将灾害转移。外来的粮食便宜,可以赈灾……”
“够了,这事容后再议。”
与预想中一样宣帝不赞成向外扩张,即使是不用一兵一卒的扩张。
“皇上,海盗一事还请皇上深思。臣告退。”
走出大殿,看旁边守着的内监,刘涛可以预想到文臣的反驳,宣帝与大臣讨论后的反对。
刘涛预测最坏的结果是渔民向内迁移,片木不得下海。将海边的防御拱手于人。
被利益熏晕眼、壮大野心的海盗怎么会放弃不劳而获回归农田艰苦生活?穷极思变的沿海百姓怎不会与海盗合作?
堵不如疏啊!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渊之深也,不到海边不知海之大也,不做海的买卖不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
目光短浅也是文臣的缺点,纸上谈兵是文臣的特色!
刘涛认为自己的进到忠臣的职责,该说的都说了,上面不重视也是上面的决定。作为臣子需要担君之忧,提高子明在海战方面的战略意识刻不容缓。等子明独挡一面海战也差不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