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娘子_作者:语伴(591)

2018-02-07 语伴

  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打天下的,身上自带杀戮,天生的皇者气息,文臣不敢多靠近,只能供奉在神庙祭奠。朱棣喜好战争,最不喜办事无力的纯文臣。所以喜好写书的文臣不喜写太宗皇帝。

  朱瞻基不同!朱瞻基驾崩后,大明各地纷纷上表,上书表仁帝朱瞻基是明君。一个文笔尚好的秀才都敢对先帝宣帝大赞特赞,敢再公开场合议论宣帝的政绩!

  群臣联名上书册表:洪熙元年到宣德十年是“仁宣之治”。

  史上有几人能得到“之治”二字!

  宣帝在位就如同烟花,给人灿烂的惊叹,却又转瞬即逝只留下灿烂的记忆!

  “整个大明都在为先帝表彰,证明先帝的确是明君,是该名流千史的好皇帝。”秦素兰对刘涛说。

  “先帝是不是明君自有历史判断。先帝能说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了解百姓生活,懂得百姓苦。”但与太宗比还是缺了些!

  武将希望遇到主战的皇帝,文臣希望见到听他们谏言的仁皇帝。刘涛介于两者之间。他不讨厌打战,但不想生活在一个常年打战的地方。

  刘涛能为太宗伤心,只能为宣帝惋惜。

  正文 三七二、刘涛辞官归隐?

  三七二、刘涛辞官归隐?

  英宗(新帝)登基第八个月便将他身边的大太监王振任命为掌司礼监,掌司礼监是内监里最高职位。一能掌管内外奏章,二能替代皇帝批红。一个能批奏章的太监,权利能不大?

  这位掌司礼监前不久被太皇太后下了马威,见着内阁大臣都夹起他的尾巴。

  “刘大人。”王振三十度鞠躬。

  刘涛侧身避开太监的鞠躬,谁的鞠躬都可以接受,就这太监的不能。当年静女与牛先民留在宫里的人告诉他,王振人心不足。正在秘密接触外臣。

  “王公公这是去哪?”

  王振只落后刘涛半步,“皇上命杂家到内阁去传旨。”

  王振与刘涛同到内阁,刘涛直接进门,而王振却停留在外。王振一脸羞涩的表情,像是刚出闺门的大姑娘见到了心仪公子,畏缩站在门外不敢进门。

  被晾在内阁的刘涛吃到第五杯茶水时,三公中的一人终于发现了王振。招呼王振进门招呼他坐。

  “谢杨大人。”王振九十度鞠躬,非常的受宠若惊。“能与杨大人说上话真是杂家的福分,哪还敢坐下。”

  王振的这些举动让刘涛收入眼底,“哼,只有这位姓杨的才会认为这太监是个不错的人。”

  英宗上位让三公的势力达到鼎盛,朝堂里没有刘涛的立足之地。一是刘涛以前的敌人太多,二是杨荣的有意打压。

  刘涛为避其锋芒选择辞官归隐。

  年幼的英宗看着跪在底下的刘涛,“刘大人,事出突然。还是让朕与太皇太后商议一番在做定夺。”

  “臣遵旨,臣告退。”

  刘涛离开后,英宗问太监王振。“先生认为这是为何?”

  在先帝留下的遗训里,从未提过刘涛是个淡泊名利的人。刘涛辞官给英宗一个意料之外。

  “皇上,刘大人怕是以退为进。谁不想握一手重权?刘大人以前是手握重权之人,现在怕是熬不住寂寞了吧。”王振说。

  “该不该让刘大人辞官?”英宗问。

  “皇上还是去与太皇太后商议才行。”王振说。

  离开大殿的刘涛听到里面的一声“先生”,刘涛对着阳光嘲笑,叫一个太监做“先生”,真是天大的讽刺。

  出宫门刘涛看到太祖皇帝命立在宫门的石碑“宦官不得乱朝政”,这有事一个讽刺。一年年的过去太祖的威力早已经不再,谁还管朝政里的宦官?

  刘涛辞官的事让许多人关注着,刘涛是谁?元老级人物,京都里曾经的风云人物。五十多辞官!这可不是谁都敢做。

  太皇太后召见刘秦氏,询问刘涛辞官的原因,并侧面打探刘涛不辞官的条件。

  刘秦氏穿着命妇服装跪在太皇太后脚下,“……夫君从战场下来留下不少暗伤,近年来老被伤痛所困。想这年纪大了,不能为皇上效劳,不如让位给下面的人。”

  刘秦氏这么一说,太皇太后又认为刘涛辞官是真的。刘涛的想法可能是他退下去让儿子刘怀景上位。因为这种例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