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泰依旧不同意,“哼,她心中一直介怀着当年我与她爹决裂的事情。”
沈慈忽然觉得有一股火气冒头,站起身来道:“她是介怀着,不满二哥,我也在介怀。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开过口,可你当年一时意气断绝了兄弟情义,终究便是错了。”
“我……”沈泰一时语塞,反而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辩解了。是啊,一时意气,他近年来时常回想,何尝没有悔意呢?所以他才会对投靠自己的侄女多加照拂,一直和夫人说着希望给她寻一门好亲事,好了却当年犯下的错。可谁想过这个倒霉丫头会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打乱呢?
袁夫人又道:“老爷,芳年虽然不时常见您,却总计挂着您的旧疾,时常亲自熬了枇杷叶让下人给您送去了,您都忘了吗?”
沈慈道:“我知道二哥心里有打算,也为她着想,可她这野丫头性子上来了,偏要固执,你也没办法不是?”
袁夫人道:“听芳年说,那位谢大人已经从北镇抚司卸任了,来年便要去南京任个闲职,到时候你眼不见,心不烦,不好么?”
“谢崇礼的义子在你门前吃了三天的闭门羹,二哥你虽然觉得丢人,我倒觉得挺是长脸呢。”沈慈揶揄问道,“这几日可曾在朝堂上见到谢崇礼,他是不是见了你都要夹着尾巴做人了?从前你可受过他这等礼遇吗?”
“别胡扯,我这几天就没上朝。”沈泰许久才想出这么一句反驳的话。沈慈和袁氏都笑了。
沈慈和自己的二嫂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劝,竟然真有些奏效了。沈泰被戴了一摞高帽,又顺了许久的毛,终于觉得心里舒坦了些,细想来皇后代表的是皇帝,皇帝想要朝堂趁早安静下来,肯定也会答应赐婚,聘礼也收下了,按照律法,这已经是既定的婚姻,再难更改,他终究还是叹了口气,勉强的板着一张臭脸应了下来。
到了这个月十五日,终于有一道旨意被谢崇礼亲自送至了北镇抚司衙门。
谢崇礼沙哑的声音响起,念出了旨意:“锦衣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谢昉,勤谨恭慎,朕素器重;礼部尚书沈泰之侄女,性和品端,实乃京城闺秀之范。今赐婚予卿,着钦天监速择良辰,玉成两姓之好。”
谢昉就地谢恩,又谢过义父,赶忙起身去接旨。
谢崇礼却阴阳怪气道:“能让我亲自来宣旨,谢大人面子够大的呵?”
谢昉素来不会顶撞义父,但今日着实着急拿那份圣旨在手,便也学着谢崇礼的语气上前回话:“谢千岁哪是瞧着儿子的面子,不过是奉了皇后娘娘的命,岂敢违背?”
谢崇礼斜瞥了他一眼,将那圣旨扔到他头上,“你小子,今日得意了,敢拿老子找乐了是吧?”
谢昉忙不敢让圣旨落了地,忙伸手接过了圣旨,“儿子不敢。”
“还不快去准备茶礼,别给老子丢人!”
☆、一亲芳泽
圣旨一下,朝野震动。
原本看热闹的人就已经能从皇城根排到城门口了,这下有了这么惊天动地一道旨意,人更是能排到妙峰山脚下了。
不过,皇帝的旨意已下,就算原本有再多的反对和现在有再多的议论,也没人敢说一句皇帝的旨意有错。况且,朝堂上真正有心做实事的大有人在,他们早就厌倦了这本不该出现在朝堂上的荒唐话题,平息了两党的争执才是他们乐见的结果。
沈泰接下了这道旨意,他这边原本摇旗呐喊要为被流言蜚语困扰的沈小姐讨个说法的同僚们便只得偃旗息鼓。
谢崇礼那边的孝子贤孙们自然不必说,已经开始纷纷给九千岁送礼了。
晖朝婚姻礼节,大抵依照前朝朱子编撰的《家礼》而行。
一般定下婚事,要先由男家托媒人向女家递送婚启,是为告示求婚之意。而现今这一桩婚事,既然是皇帝赐婚,圣旨便是婚启,又不用媒人说合,自然可以免去这第一层礼。
随后便是纳采、纳征、请期。
聘礼早已被抬进了尚书府,根据时下的风俗,便还须行一道茶礼,平民人家送些羮果碟子,有钱的自然要用金玉。
请期有钦天监主使,腊月、正月不兴嫁娶,于是便选了个二月初六的吉日。
这一道道礼节各有各的复杂,但都有一点相同,便是只须两家通信告知便可,未婚男女自然不得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