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疑惑得到了解答,他肯定踏踏实实干活了。
“嗯,我没当你是小孩子,家里来信,问我们是否在考虑婚姻大事,若是少爷这边可行,让我们先告假回去成亲。”
姜松早的脸板着,让人看不出他的真实想法,姜松晚不由苦着脸,“怎么能说成亲就成亲,当是那啥呀。”
“少乱说话,去把少爷交代的事儿办了,我们的事再说。”
一般来说,他们这样被家庙分到某些有出息的姜家族人手下,他们的婚姻大事等很大程度上都是新主人的过问的。
如果姜荣安和古青娅迟迟没有打算,那么他们的家人就要自己做打算了。
又过了些时日,就到了轰轰烈烈忙秋收的时候,大家几乎都是绷紧了神经,在心里与去年的收成做比较,尽管还未晒干,但收成是否有收成,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因为施肥晚了,效果没那么好,但增加的收成也是可见的。都说眼见为实,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那么几个典型,围观之下,谁心里没点想法呢?
即使再固执的人,面对现实也不得不承认肥料方子真的有用。
收获之后,就是拔秸秆整地什么的,以准备进行冬小麦的种植。与此同时,大家也纷纷行动起来在,收集各种原材料来制作肥料。
有了那些例子在前面,大家都是动力十足,增产意味着能吃饱之外,还能够吃好,谁又能够抗拒得了白面的诱惑呢。
姜荣安心里很是欣慰,百姓们心里有了盼头,才会更有动力去努力生活,笑着过日子跟哭着过日子,这里头可是有差别的。
税收如期收上来,如同往年那般,姜荣安对那些贫困的人家重新进行登记然后补助,有的人家只是一时之困,有的却是长期的。
都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事实上,那些贫困的家庭也的确如此。
姜荣安每一年都会有一个册子,然后进行对比,这个事由主簿负责,主簿下面管着的小吏进行协助。
扣除疾病、体弱、孤寡等因素,剩下的贫穷就是赌博、好吃懒做等引起的,对于这些人,姜荣安的做法也是简单粗暴,直接让衙役去压着干活,同时全城通报,谁纵容对方谁就加倍惩罚金钱。
今年才实行的法子,也是因为自己在平南县中有了声望,苏家等乡绅地主家都支持自己,否则他也是寸步难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这点,姜荣安可是深有想法。
因绒布拿出来的那部分用于善行的金钱,姜荣安也提了几个策略,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助长那些不良风气。
设立这个基金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有困难的人,而不是为了养米虫,自然是要有相关规定的。
姜荣安也知道这个做法能够持续多久,总会有人不赞同,自己的钱凭什么去帮助那些毫不相关的人呢?
随着时间的延续,那些获得了绒布技术的人家,慢慢地就会退出来,毕竟掌家者不同想法也不同。
所以姜荣安一直不愿意弄个什么会弄些什么强硬规定,什么叫行善,那就是自愿自发的。
其实如果时间再长一点,像古青娅说的,将女子的学堂也开起来,不说学到知识,但能起到教化人的结果也是可以的。
不是说捐钱才是行善,遇人三分笑,说话留余地,口吐莲花何曾不是一种善?更何况顺手帮人,不落井下石,怎又不是?
人家能造桥铺路行大善,既然没那个能力,那行个小善并不比人家低到哪边去。
姜荣安想在自己任期满离开之前,一定要将这一点善的种子给埋在百姓们的心中。
第385章 打算
古青娅又找苏家买了几匹的绒布,准备给长辈们做冬装。京城那边的熟人,她本来想给记一些绒布过去,但想一想绒布的价格,索性也就作罢。
陈文悦出嫁了,好在她早就将准备好的绒布以及自己织的花罗给送了过去,以两者的价值做嫁妆绰绰有余了。
陈文悦她们的作为姑娘出门或写信兴许还能凭性子来,但一旦嫁人之后,就束缚重重,想要跟古青娅联系,也是难。
古青娅在心里算了一下,府城姜家那边不能漏下,自己家里的,还有卢家舅舅那边,算起来也是不小的工作量呢。
“感觉这干果比去年味道还要好呢。”古青娅捏了几颗放进嘴里,那甘甜味在口中散开,吃后还有淡淡的香气在,让人百吃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