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青娅也不确定到时候身为家眷的自己和孩子是否也要去面圣,还是先把自身的仪容给修饰了一番,怎么都不能给人粗野的印象。
姜荣安一下子忙碌了起来,他没有跟姜大爷细说是个怎么样的情况,只说是京城的一个朋友,是个官家之子,所以借别院来招待一番。
姜大爷自然不会有所怀疑,反而乐意之极,有人前来拜访姜荣安,说明他的人缘好,在官场上混得还不错。
所以姜荣贵也自发地帮忙,比起姜荣安来,对于这些事情,他更加地熟悉,知道那些地方要做什么,适合备些什么放着。
而事实上,皇帝一行人却是直接就去了天香县,转到三化县,特地召见了齐秋生以及严青禾。除了问当地的政事外,还问起了当地的风气来。
齐秋生没敢有隐瞒,将吴家和严家的协议仔细说了,又提起姜荣安最近的建议。
其实齐秋生心里也忐忑得很,谁成想有朝一日竟然会亲眼见到圣容,好在他之前一直战战兢兢不敢有所疏忽,否则只怕小命不久矣。
第444章 召见
离开三化县,船上,皇帝看了纪骁生一眼,“如何?”
“出乎我意料。”纪骁生不得不承认,姜荣安的确挺有想法的,某些方面也做得很好。
时隔多年再来三化县,许多东西都有变化,记忆中的许多景物都有了变化。
他偷偷去太来村看了严父古氏一家,就是屋子也不是当初的那栋,他没有现身,只是看着严家一家其乐融融,叫人很是羡慕。
“南方各府城的风气的确是变了不少啊。”皇帝走到船头,看河岸两边炊烟,还有来来往往或大或小的船只,颇有些感触地说道。
当初没有出什么政策来规划,如今成了规模,也只能通过地方引导了。
“陛下,这……”纪骁生还想要说什么,却见皇帝摆摆手。
“有些事情荣安确实没有说错,民间的风气是需要引导和纠正的。”以前的交通来往比较少,大家往往都停留在一个地方,有当地乡绅或是德高望重的老者或是县令进行适当的风气引导,但如今来往繁多,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好在还未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那陛下觉得通过什么方式最适合,请德高望重的方外之人未尝不可,但总觉得杯水车薪。”毕竟能够讲经说法的高僧或道士并不多,也不见得他们都乐意进入世俗之中教化民众。
纪骁生觉得,还是要通过别的更适合的渠道才好。
“这不要去见姜爱卿吗,相信他也有一番说辞。”三化县的情况是针对三化县的情况,并不能适应其他地方。
既然姜荣安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相信他心里也有相应的应对之道,皇帝心里还是很清楚的。
那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过于追逐利益之后可能导致的几种趋向和结果,由点及面,读的人看起来一目了然。
纪骁生沉默了一番,现在的他已经找不到当年的一点相像,本来活泼外向成了如今的稳重安静,外貌更是变化巨大,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了。
“骁生,你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是时候成亲了。”皇帝想起纪家的女眷几次到自己这边哭诉纪骁生对婚事的逃避,也是一阵头疼。
“陛下,这种事急不得,要看缘分。”
“出门在外,你还是喊我表哥吧。”皇帝转身回到船舱,“你呀,其实还是没看破。”
跟在后面的纪骁生沉默,其实他也不知道,明明都说当年的事是年少无知,早已放下,但心里到底在执着什么,又是少了点什么呢?
到了府城,皇帝一行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先是找了家客栈住,而后就在府城内闲逛起来,顺便打听起姜荣安的事来。
在府城中,姜荣安的存在感明显比较弱,除了状元这个名头,能让人说的也就最近出生的双胞胎女儿了。
但真要问起其他的来,府城中的百姓们说的还不如三化县的百姓多,由此可见姜荣安的偏向性。不过从另一方面想也是能理解,首先是姜家,其次有知府,跟三化县完全是不同的情况,低调行事也是正常。
姜荣安一直就让人注意进入府城的人的情况,当听到有差不多符合描述的人时,他心里也就有底了。
所以皇帝一行人入住客栈的第二日早上,就递了帖子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