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荣安点点头,这事是急不来的,上头的人是什么意思他也摸不准呢。
十月底,卢尚棋和温氏带着两个孙子孙女回来,姜荣安那日特地请了假去迎接,甥舅谈了许久的话。
卢尚棋看着成长得很成熟的外甥,心里不由感慨,这颗心总算能放下了,尤其是他有了五个儿女,当年谁又能知道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会有如今的成就。
“舅舅,我选了几家学院来,您仔细挑一挑。”等卢尚棋祖孙稳定下来,姜荣安又跑了一趟,主要是说了学院的事的。
卢尚棋沉吟了半晌,“记得你的头两个孩子都不小了,也进了学院?”
“没有,我和娘子早就商量好了,孩子还小,留在家中多教几年,书院里头的学子各样,就怕耳濡目染,学坏了去。”
卢尚棋闻言摇摇头,“你想太多了,生儿的两个孩子在外头也都有上学院,学到的绝对比在家中的多,多与其他孩子交流并不是什么坏事。”
“这也是一个理,不过我们都决定了。”
见状,卢尚棋也不再多劝说,他当然不同意姜荣安的想法,但他年纪也不小,有自己的主意,他一个老头子何必多嘴呢。
“你说的这几家书院,我这几天仔细打听打听,看哪家更合适。”姜荣安选的肯定是不差的,但适合孩子的就要从中再挑一挑了。
第460章 猜测
卢尚棋一家回来对姜荣安一家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除了逢年过节要多多走动之外,平日里得了了新鲜的东西送些过去,与平日还真没什么差别。
不过年底,亲朋之间的走动也多了起来,集市并不因寒冷而冷清了几分,固然路途遥远的商人离去,但总有近一些的留着,就为了赚年关的最后一笔。
古青娅咨询了姜荣安,他交好的人还真的不多,除了几家比较重要的,其余的都可以不管,所以她准备起来也很轻松,不用觉得有多纠结这。
而临近年底,工部那边的事情也更多了起来,要汇总一年的情况,也不是一个轻松活,尤其是姜荣安暗地里还要研究哪个卷宗,可要劳累多了。
一直到了腊八,姜荣安手头上的事情才告一段路,也不用去工部那边待着,剩下的一些收尾的工作在家中就就成。
毕竟天气不好,路上来来回回地折腾也是一件很劳累的事情。
门开了,一阵冷风吹进来,古青娅忙上前,将姜荣安和果果面面身上的斗篷给给解下来,又拿了汤婆子给取暖。
今日又下了雪,纷纷扬扬的,即使穿了蓑衣也难免会有漏到里头的衣服上的。
“娘,舅奶奶熬的是咸的腊八粥呢,闻着也好香。”果果指着放在门边的篮子里的瓦罐,高兴地说道。
“小馋猫,这是吃了多少了?”古青娅刮了刮果果的鼻子,去送腊八粥,大多时候会在那家吃上一碗再带一些走的,所以要是走的人家多的话,吃一轮下来,也差不多撑着了。
果果笑了笑,“娘,我去热腊八粥,让您尝尝别的味道。”她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吃撑了,干脆去动一动消食下。
面面抱着汤婆子安静坐在一旁,看着古青娅拿布巾倒热水的,眼睛微微眯了眯,而后就不知道神游到哪里去了。
姜荣安喝了杯热水暖和了身子,正想问问面面要不要,就看到他双眼放空的样子,不由摇摇头,“这孩子,又发呆了。”
“确实是,还好走路或吃饭时不这样,要不就该担心了。”面面五岁启蒙,但在这之前会背的诗文已经不少了,随着学习他的聪慧渐渐地显现出来,举一反三易如反掌,若是觉得一件事情有深入探索的必要,便会理得清清楚楚的。
古青娅就曾翻过他写的一些习作,文笔虽说还稚嫩,但对事情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表面,对此她心里甚是欣慰。
姜荣安笑笑没说话,起身就拿了一杯热水过去,面面马上就反应过来,起身接过道谢,动作利索,仿佛刚才的发呆是别人的错觉一般。
明白了姜荣安的意思,古青娅也不再多说,“面面,你要是有别的事就先去做,不用在这陪我们。”
面面喝完水放下杯子,点头道:“娘,弟弟妹妹呢?”
“在炕上挑竹棍呢,你要不要去陪他们?”挑竹棍就是将一大把挑地细细的竹棍一把胡乱撒开,然后一个人手上拿一根,将那竹棍一根一根地按顺序挑起来,不能动到其他根,否则算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