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人不醉帝王心_作者:纳兰若涵(66)

2018-01-15 纳兰若涵

  这次回答她的是楚哲昶,“因为阗河两岸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所以即使水患严重,也还是有人愿意住在这里。”

  “嗯!王爷的意思我明白。可是王爷可有想过,为什么年年整治,阗河水却总是泛滥成灾?”

  楚哲昶皱起眉心,“你说下去!”

  “王爷请看!”苏沁的笔顺着阗河的走势一路下滑,“阗河发源于翀越国西北雪山之巅,一路奔腾咆哮,汇入东部的塔尔海。但是由于上、中、下游水势落差大,大量被带下来的泥沙会在下游沉积下来,经年累月,河底的泥沙就会越积越高,下游的水位必定也会被顺势抬高,那么,无论每年朝廷怎么加高、加固河堤,阗河水还是有溃堤的危险。古有大禹治水,致胜的方法就在于疏而不是堵。如今下游的河水由于淹没了村庄田地泄洪后,水势和水深都已经减缓了许多,如果趁着这个时候将沉积在下游河底的泥沙都掏出来,再一路开挖河道,掘得深且宽,将已经泛滥成灾的阗河水逐步引入塔尔海的支流,同时两岸在原有堤岸线的基础上再各自后撤五里修筑起新的堤坝,就等于将下游水域拓宽了十里。表面上看,是牺牲了一部分田地和房舍,然而一旦下游水域拓宽,自中游倾泻而下的河水势头却能够明显地减缓下来,阗河水自然就不会这么容易泛滥了,若朝廷每年都能够在雨季时关注阗河水位,适当地加固堤坝,则可保阗河百年无虞。再看中游,这里的土地跟下游一样肥沃,却因为地势太高,无法灌溉,所以一直都荒芜着,若是通过修建水车和水渠,不仅能够把中上游巨大的水势利用起来,还可以把这里的土地都开发变成耕地,那么每年秋天冶原三郡就不会再需要朝廷的救济,假以时日,甚至可以成为翀越国最富饶的鱼米之乡!”

  “天啊!”聪明如司徒瑾渝已经听出了门道,苏沁在说这些的同时,他心里的算盘珠子也一并跟着劈啪作响,算计了好几个来回,当即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对着苏沁深深一拜,“王妃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另司徒茅塞顿开,佩服!佩服!”

  苏沁被司徒瑾渝拜得不好意思,侧身避过,微红面颊道,“司徒大人不必如此,这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想法,也不知道能否为王爷分担一点忧愁……”

  “能……当然能!”还没等楚哲昶开口,司徒瑾渝就代为回答了,“我们可以发布文书,让上游和流落在其他郡县的饥民的来做这件事,每天供给饭食,这样就能解决大批饥民逃荒的问题,朝廷一不必花费大量款项赈灾,二不用担心饥民因水患闹事,一举两得!”

  “这倒是个好办法!”向来沉默寡言的叶苍衍也插话道,“只是,王爷这个文书要发下去,饥民必定踊跃来投,冶原三郡哪里有那么多的粮米可以供应,就算从盛琅运过来,也至少要半个月的时间……”

  “可以用阗河沙跟各地的乡绅富豪换米面!”大家积极讨论的时候,楚哲昶一直默默地听着,此时开口,却语不惊人死不休。

  “用沙换米?”楚游南大摇其头,“十六哥,这怎么可能,谁会那么傻用好端端的米面兑换一袋袋的沙子?”

  “那就要看怎么换了。”楚哲昶勾起嘴角,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如果朝廷出面跟他们签订契约,用一升米换一升沙,明年再以高出米价两倍的价格回收他们手里的河沙,那么他们只要把自己家里今年吃用不完的余粮拿出来,就可以在明年的这个时候获得两倍的利润,若是你,你会不愿意吗?”

  “那……到时候恐怕不止是乡绅富豪,就连米商们也会把积压在仓里粮食都掏出来换河沙了!”

  “可是……”雅馨、雅琳疑惑道,“朝廷要那么多河沙干嘛?还要浪费两倍的银两收购?”

  “这才是你家王爷此计高明的地方!”受虐上瘾的司徒大人走到两姐妹身边,想趁机拉近关系,却被两人齐齐地赏了个白眼。他倒也不在意,接着解释,“既然阗河沙优于穹洛海沙,那么翀越国自然就不必每年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从穹洛国购进海沙,仅一年下来节省的金银就足够收回各地乡绅富豪手里囤积的河沙了,以后每年这笔巨额的开销也完全可以节省下来;其二,若阗河疏导成功,河道拓宽之后,那么下游的水流就不会再像之前一样又深又急,淘沙船便可以在每年枯水期的时候下河淘沙,这样不仅保证了朝廷每年的河沙供应,又能确保第二年雨水丰沛的时候阗河不会再因下游被淤沙堵塞而泛滥成灾;其三,每年多余的河沙,低等的可以用来修筑城墙、堤坝,高等的可以用来冶炼兵器,中等的也可以略低于穹洛海沙的价格卖给其他诸国,为朝廷再增加一笔收入。王爷,我说的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