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田小姑娘_作者:寄秋(35)

2018-01-13 寄秋

  没几日,冬季里的第一场雪来了,不大,约下了半个时辰,地面上覆盖一层淡淡的银白。

  紧邻年关,牛家两个哥哥也没再去城里上工,家里的粮食足够过一个冬,等明年开春后,春稻就能播种了。

  一切往好的方面发展,牛家只会越过越兴盛,把失去父母的欢笑找回来,重造一个家。

  “我决定了,我要卖煎饼。”

  在看到自家种麦磨成粉白的白面后,牛双玉忽地想起在学校门口的巷子里有间做了七十年的老饼店,里面只卖一种用平底锅“烤”得香喷喷的薄饼,香脆可口,久嚼不腻。

  那叫煎饼,有芝麻口味、花生口味、海苔口味、巧克力口味、盐味、蒜味、原味,以及她最爱的蜂蜜煎饼。

  赵冬雷用两个月的时间搜集到三坛子蜂蜜,她一闻到蜂蜜味就嘴馋了,想做成各式甜点。

  蜂蜜蛋糕她也会做,但是嫌打蛋泡太累了,她做十次有八次失败,明明是同样的配料,可是做出来不是太甜,便是蛋液没打散结成块;要不就是过焦或是没烤膨,软趴趴的像萝卜糕般黏在锅底。

  她自认没有厨艺天分,简单的烹煮还行,炒个菜、炖个汤、熬个酱什么的都可以,就是不能自个儿加太多奇怪的调料。

  所以古代的生活非常适合她,步调慢,口味单一,没有咖哩、芥末、鱼露、玫瑰盐等调味,不用复杂的程序就能煮出好味道。

  牛双玉不只一次庆幸牛家的兄弟都很好养,她煮什么就吃什么,烤条红薯也吃得津津有味,不像某人特别挑嘴,老是嫌菜淡,鱼没入味,肉不够嫩,饭煮得太干等等。

  “小扁豆,你要卖煎饼就卖煎饼,我可没阻止你。”犯不着瞪他,她一向说风就是雨,没人拦得住。

  算你识相,不过……“赵冬雷,我上次警告你不许再叫我小扁豆,你真想享用一顿巴豆大餐?”

  “我忘了。”他神态自若的耸肩。

  “你怎么不会把吃饭忘了,这样我们可以省下好多米粮。”选择性失忆最不可取。

  “我以工代酬了。”他指指写好一叠的春联。

  离过年不到一个月了,因为要采买年货的原故,因此市集大街允许每一日都能摆摊,一直摆到二十八日为止。

  心眼长得比人多的牛家小扁豆……啊!是牛家小妹突发奇想,既然大家都用得到春联,不如裁了红纸自个儿写,再拿到市集上去卖,赚点零花也好,多买两串鞭炮过年用。

  咱们来写春联吧!

  就她一句话,牛家成员全部动起来,裁纸的裁纸,磨墨的磨墨,写字的写字,分工合作赚银子去。

  不只是赵冬雷,除了牛丰玉笔法稍嫌稚嫩,还不成气候外,其他两位兄长都被捉来写春联,砚台磨好墨,笔锋润了,在一张张裁成长条状、方形、圆形的红纸上写满过年要用的词句。

  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干坤福满门”,“吉屋吉庆吉人住,春到福到万象新”,还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单一的字如“春”、“福”、“满”等要贴在门上、床边、米缸上的字也应有尽有。

  写得顺了,连三阳开泰、五福临门、六畜兴旺、六六大顺、八八发财、九九归一……只要是吉庆话都写上一百份,常用字多一倍,满屋子的红艳艳。

  牛双玉还剪了窗花搭配着一块儿卖,写字她不行,没那功力,顶多能见人而已,要卖字就差强人意了。

  好不容易手边的事儿做完了,她又嚷着做什么煎饼,煎面皮儿谁不会,有人会买吗?没见过现代煎饼的人会以为煎饼是面煳放在锅里煎,顶多加几颗蛋,撒上葱花,脸盘大的饼儿,热热吃最好,冷了没味道,发硬了更难吃,当干粮勉强入口。

  可牛双玉说的煎饼却是放凉了才吃,等饼变硬了才脆口,它刚烤出来时很软,像面条,能卷成卷儿。

  “菜油、鸡蛋、蔗糖、白面、牛奶、酵粉……嗯,还缺了什么……”她一定要吃到蜂蜜煎饼。

  很执着的牛双玉逼着赵冬雷去找村子里的铁匠,依她画得简图打了一只平面锅底,底下有个灶腹是放柴火的,她下面烧火,上面就压铁板在锅底,将一颗颗小汤圆似的面团压成扁平状,她计算着时辰掀开铁板,再把烤熟的煎饼一块块铲出,搁在一旁等它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