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受靖王救遇,得以留在靖王身边服侍,本是感激。因妾一介女流,不宜过问朝政,以往对靖王跟废太子的争端并不十分知情,可昨夜靖王刺杀废太子在前,又追杀清王在后,妾以为如果再不制止靖王,以后就再也无人能能够牵制王爷了。”
“靖王为何要追杀清王?”
“妾曾听靖王提过,清王客居梁国二十年而无恙归来,其中皆因太后之故。清王虽在朝散漫,却因有太后为其支持而享有荣华富贵。哪怕康王与废太子相继早逝,清王但有太后扶持,也必定会成为靖王的心腹之患。既已为了权位而手刃兄长,又何妨再添清王一命?只要太后无法从中涉足,清王之命也就好拿得多了。”瑟瑟道。
“确是靖王。”昭仁接口道,“昨日儿臣去为太后取药,恰好遇见御药房的宫女与人私下会谈,说的正是靖王要在太后的药中动手脚,借这次龙脉受创的流言将太后送归入天,一来可以加快清王离开建邺之事而早日下手刺杀,二来也好借此打击太后一族在朝中的势力,趁机将其收归己用。”
“当时儿臣不慎被他们发现,为求自保便答应不将这件事公之于众。靖王未免引人怀疑,也就暂且将儿臣放了。是儿臣畏死,没有立刻揭穿靖王的阴谋致使太后深受其害,儿臣更没有想到靖王居然绝情至此,昨日深夜,趁父皇前往东郊皇陵看望废太子时派人潜入宫中行刺,张珂因此受伤,有多名宫人和太医可以为证。”昭仁道,“儿臣昨夜一宿难眠,尽是回想起当初太后对儿臣的抚恤教导。儿臣已经对不起太后,不想连太后疼爱的清王也遭到迫/害,导致太后难以瞑目。所以思前想后,儿臣决定当众将这件事揭发出来,不让靖王的险恶用心祸及中朝。儿臣也甘愿领罪,请父皇赐死。”
瑟瑟取出几封书信又侍者交上今上道:“这是妾在靖王府找到的靖王当初与唐绍筠合谋陷害废太子的书信。妾对其中所知不多,只知唐绍筠自从到了靖王府便一直深受靖王器重,想来两人所谋也必定重要。妾不敢再作隐瞒,虽有愧靖王多年抬爱,却始终无法视无辜者蒙难而无所作为。陛下亦可将妾视作知情不报,待一切彻查清楚,将妾入罪。”
蔡襄见一殿寂然虽出列上谏,陈述之词正是昨夜在御书房内数人所述内容,桩桩件件巨细无遗,更有侯保幸亲自押解宋适言上殿,将当初西雍与他密谋杀害宇文宪于穹州城外一事当堂讲述,听得满座皆惊,都道西雍阴险歹毒,其心可诛。
西雍心中有惊,惊的是他权术至此却被瑟瑟出卖,两人多年情谊却都是虚情假意。他还惊讶玄旻心机之深,蛰伏五年之久,让人放松戒备,当真动手又如雷霆之势,一夜之间便让建邺变了天,可叹自己与废太子和康王明争暗斗多年,竟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事已至此,西雍便知玄旻是有备而来,他的后路必然早就被截断了。轻敌一时,落败一生,面对亲信倒戈、宠姬反证,他也不想再作任何辩驳之词,成王败寇是古来之道,就算今上再宠爱于他,也不可能视朝纲法规于无物,这一劫他是逃不过了。
于是靖王当朝除冠,伏地认罪,就此下狱,待一切彻查再行定罪。
☆、第十三章 红尘故梦里 徽京藏旧事(一)
原本太后大丧,今上不欲主持今日朝会,只因御书房内发生一切情况严重,他才未曾罢朝,却不料还发生了昭仁与瑟瑟之事,令今上一时难以接受,当场昏倒。
自此之后,今上一直精神不济,朝中诸项大小事务都由三省长官协同商议之后由今上盖印执行,若遇重大事件再报备今上,交由天子定夺——靖王刺杀废太子、毒害太后、勾结云丘官员行为不端之事,皆查有实据,判死罪。
今上膝下共有六名皇子,废太子景棠与康王景杭皆遇刺身故,二皇子与三皇子一到弱冠之年便被派去了赐地,除却重大朝会从不回归建邺,在朝中也没有势力,五皇子体弱也一直在赐地静养,如今中朝只剩下一个玄旻,因此过去常被人忽略的清王逐渐走入了众人视线中。
西雍服毒自尽时,玄旻正在圣驾前伴读奏折,所奏内容正是云丘的调查结果。听闻西雍死讯,今上深受打击,本就沉重的病情更加难以收拾,由此引起举朝不安。
经常在今上身边服侍的宫人将今上龙体违和的消息透露了出去,也就是告诉众人今上大限将至,然而国朝尚未定立新任国储,于国之稳固大有不益。便有臣工上奏请求早日册立太子,以稳定朝中人心,却未曾得到今上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