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簪录_作者:悠南桑(376)

2018-01-06 悠南桑

  位置没错,当初寇清禹言那是他暗中发现的甄家别院。

  睿宗帝盯着泥砖,眸光涣散,脑中一片空白。

  男子跪伏在地上泣不成声,“是褚家造的孽,褚家对不起甄阁老对不起甄家人,当初甄阁老和甄尚书在时,民间赋税、漕粮、边境商贸往来井井有条,百姓们不但能吃饱穿暖,每年还能有富余,现在各处赋税越来越重,草民流落在外乡更是苦不堪言。”

  屋里又传来脚步声,睿宗帝稍回神,看见地上多跪了一位年过半百的嬷嬷。

  “你又是何人。”睿宗帝疲累地问道。

  “回皇上话,下官是工学堂学录。”陶学录行过大礼后直起身子,颤抖着声音说道:“皇上,甄家在东城马行街根本没有宅院,那间宅院下官央人查了,在齐家的一位掌柜名下,实为齐家之所,与甄家无关,其实当年甄家被查抄,记了甄家产业的簿子亦由刑部收去,若皇上再去仔细查,便能查出此宅院有问题,皇上,甄家绝无谋反之心,是被寇清禹和齐家陷害的。”

  睿宗帝眯起眼睛疑惑地打量跪在地上的陶学录,很面熟,可一时想不起是谁。

  陶学录似是猜到睿宗帝心思,直言道:“下官原是凝光院院使,曾得甄家帮扶,亦得荣妃信重,如今甄家已不在,下官无处报恩,唯盼能为甄家伸冤,恳请皇上还甄家清白。”

  原来当过院使。

  睿宗帝想起来了,荣妃有一次指着发髻上漂亮的嵌宝金凤簪,与他言凝光院的陶院使是新宋国数一数二的工巧圣手。

  荣妃本就生的柔美,再戴上嵌宝金凤簪,是风华无匹。

  睿宗帝看了喜欢,不但赏赐了陶院使和凝光院,还将陶院使破格升为三品女官。

  睿宗帝喃喃道:“原来是故人,除了被模仿的声音,那封齐家截获的书信又该如何解释。”

  陶学录解释道:“皇上,书信亦是假的,当年甄阁老和甄尚书的书法名闻天下,新宋无数学子争相效仿,不乏有人习得其中精髓,写出与甄阁老、甄尚书一模一样的书法。”

  睿宗帝精神恍惚,脑海里浮现出寇清禹在他身边不断念叨甄家谋反的情景。

  他怎么会信以为真,还不由分说地将皇长子送去北梁呢。

  后来寇清禹和齐家拿到甄家‘谋反’的证据,他也只知道生气,却不肯去思索。

  现在寇清禹成了他难以压制的权臣,而齐家则是真正的逆臣反贼。

  到头来杀了本该最信任的大臣,他怎那般糊涂。

  心被揪起来,郁愤堵在胸口,睿宗帝想破口大骂那些乱臣贼子丧尽天良。

  可喉咙又干又痛,睿宗帝难受得浑身发颤,徒留喘息的余力。

  “皇上您怎么了?”见此状陶学录紧张地问道。

  一旁耳房的门打开,叶贤妃端着熬好的汤药匆匆赶来,“皇上身子未愈,婶娘别太焦急。”

  睿宗帝看到叶贤妃,揪紧的心稍稍放松,顺从地喝完汤药。

  缓过来后,睿宗帝无力地看着叶贤妃,“你与甄家又有甚关系。”

  叶贤妃摇摇头,“臣妾与甄家不相识,但大皇子于臣妾有恩,若非大皇子和华院使,云清恐怕早已被张良妃害得重病缠身,臣妾亦会郁郁寡欢,只等了哪日陪云清一起在无人问津的萃音阁悄然离世,哪里还有在皇上跟前伺候的机会。”

  睿宗帝支撑不住倒回床榻,望着房梁,“原来是朕的长子,朕的长子在哪里。”

  陶学录担忧道:“回皇上,殿下其实不同意下官来见皇上……”

  睿宗帝摆摆手,“朕知道,他一定恨着朕,你们都下去,让赵允旻来见朕。”

  叶贤妃朝陶学录点点头,陶学录带着褚家人随叶贤妃退下。

  厢房安静下来,后悔和挫败的滋味不停地涌上心头。

  睿宗帝鼻子发酸,掩面恸哭,唇齿不清地唤着荣妃的闺名。

  睿宗帝想起年少,父皇带他去甄家第一次见到荣妃的情景。

  人间四月,甄家庭院芳菲飘散浮香满溢。

  他躲在一棵杏花树下,偷看一位身穿藕荷色罩纱襦裙的小娘打秋千。

  小娘六七岁模样,可胆子大。

  秋千越荡越高,裙纱飞扬起飘拂过树梢。

  一片杏花雨夹着小娘轻灵的笑声,落在了年少睿宗帝的心尖尖儿上。

  那时他和武将龚家的一位娘子已是青梅竹马,可仍旧派人去打听小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