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燕王!看啊!看啊!”火头师傅沙哑着声音大喊,动作却轻手轻脚,铁丝编制的网上,拘着一个三尺高的梅瓶,两个工人小心翼翼挪动这脚步,缓缓地从瓷窑里钻出来,那景象就像两个五大三粗的大汉,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燕王!看这白色,看这天蓝色!看这花纹!多美啊!”上彩师傅顾不得梅瓶还残留的热度,上前一把抱过梅瓶,捧到真金面前。
“小心……”真金双手接过梅瓶,刘伯、哈兰术都不由自主地伸出了双手,生怕梅瓶掉下来。真金对着两人笑笑,抱稳的梅瓶,又对着太阳看了看,满意地点头。
“成功啦!成功啦!”涂安真看到梅瓶上的蓝色图案,高兴得大叫起来,师傅工人们都围上来,争相看一眼成品。
真金望着喜形于色的涂安真,又看看周围兴高采烈的师傅工人,一时间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燕王,能让奴才看看么?”哈兰术好奇得不得了,想亲手摸摸这梅瓶,他虽然见过不少瓷器,但是从没亲眼见过肮脏泥泞的瓷土是如何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
真金把瓷器递给了哈兰术,师傅们的头又都向哈兰术那边转过去了,真金趁机转身抱起了涂安真,他太激动了,这么久以来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好结果,他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高兴的气息。
“燕王,旁边有人,师傅们都在呢!”涂安真在真金的怀里扭动着,非常不好意思,脸涨得通红。
“没事,谢谢你,安真!谢谢你!”真金享受着这一刻的快感,他想和涂安真一起分享,他想让她感觉到他的心跳、他的呼吸、他的快乐和他的一切。
“唔……”既然无法躲避,涂安真只好把头深深地埋进真金的怀里,不看周围的师傅。
刘伯适时地赶人:“你们该进瓷窑拿瓷器的赶紧进去,要不然窑都凉了,剩下的人走开,别围着这儿,想看瓷器的以后再看!以后再看!”
涂安真听到刘伯的话,脸更烫了,只得把头埋得更深更深……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是最最有技术含量的一章,关于烧一窑瓷器的流程,大概都写在这里了。
☆、回家(一)
除去有些瘸的脚,涂安真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工坊、书房和厢房三点一线,不是研究瓷器图案,就是检查刚送来的瓷土品质,更多的时候,她愿意和工坊师傅整日呆在一起,拉坯、晒坯,还学学上彩,甚至真金的亲兵到池州城郊按照要求砍回来烧窑用的柴火,她都要一一检查,事无巨细,她生怕出了岔子,烧瓷失败。
青料,现在是真金最头疼的事情,安童究竟是去哪里弄到的那些青料,上彩的师傅说那青料纯度高、成色好,但也就只能烧几件瓷器,用完了去哪里找呢?
“下一次用的青料有没有眉目?”真金问哈兰术。
“回燕王,问了,池州、安庆城小人已经掘地三尺了,真是找不到,浮梁城听说有些人家有存货,可是……”
“可是什么?”真金提高了声音。
哈兰术连忙跪下回答:“燕王您说不能抢,要买,可是人家就是不卖给我们!”
“怎么会……”真金皱起了眉头,他心里清楚,浮梁城的大多数人还是不接受他。
“他们还说他们自己也要用,所以……”哈兰术清楚真金对待汉人甚至是南人的怀柔仁慈想法,其实在许多蒙古人看来,想要什么东西还不简单,抢就是了,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真金这里是玩玩行不通的。
哈兰术看到真金一筹莫展,主动说:“衢州那边也去问了,据说是以前每月有西边部落的商人给安将军送东西过来,那些东西里面可能就有青料。”
提到安童,真金心中五味杂陈,他对安童有太多太多的感情,非一朝一夕能够说的清,可现在安童已经出门两个多月了……真金的声音有些异样:“是么?现在安童不在,他们就不送了”
“这个……小人不知……”哈兰术低下了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出得起足够多的金子,就一定能找到青料!”真金自然知道安童那套斥候体系的的能耐,可他好像下了什么决心:“你放话出去,就说我真金大量求购青料,纯度不限,价格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