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探幽录_作者:八月薇妮(876)

2017-12-11 八月薇妮

  阿弦一怔,继而笑笑,低声道:“应该说是我近朱者赤……”

  说到“近朱者赤”四个字,耳畔忽然响起一声“呻吟”。

  阿弦吃了一惊,还未来得及反应,面前就出现极为古怪的一幕场景:

  却是崔晔衣冠不整,韦江躺在他的怀中,脸颊带红,娇喘吁吁。

  第214章 乔迁之喜

  这一幕场景突如其来, 又这样香艳,令阿弦瞠目结舌, 浑然失措。

  桓彦范听她说“近朱者赤”,不由笑回了一句, 谁知不见阿弦应声,回头见是这般模样,心头一动:“你……gān什么呢?

  阿弦恍若梦醒, 定睛再看, 那一幕已经消失无踪。

  可仍是极不自在, 那种有些窒息的异样感觉,像是才从一场熏熏蒸人的热雾中穿出来一样。

  阿弦摇摇头:“没,你……你刚才说什么?”

  桓彦范笑道:“我也没说什么,不相gān的。”

  阿弦有些心不在焉,垂首默然。

  桓彦范见她沉默,便故意逗道:“你差点把天都戳破了, 自己却无事人一样?”

  阿弦竭力将方才看见的那幕从心底挥去, 问道:“你是说我上书的这件事?怎么是戳破天?”

  桓彦范道:“你还不知道呢, 皇后将你的奏疏跟陛下的旨意一一八百里加急送往各地诸王,问他们的意见,据我所知,有几位王爷可是bào跳如雷很不高兴,只怕背地里没少骂你,你这几天难道没觉着脸红心跳?”

  这些消息,敏之却早告诉过她。

  阿弦笑道:“原来是这样, 大概是隔得远,我倒是没什么事儿。不过既然放了我出来,奏疏通过了没有,我却还不知道呢。”

  桓彦范意味深长地看着她:“我还以为你无所不知了哩。”

  阿弦哈哈一笑,这才将方才所见的那一幕给冲淡了。

  之前殿上那一场争执尘埃落定,高宗发话:“朕深知众卿拳拳维护之心,但正如崔卿所说,——子民若以君父侍奉天子,天子也该以君父之心爱恤子民。很得朕心,何况天降灾祸,或兆在天子无德……”

  群臣忙都肃然垂头。

  武后看一眼身边之人,高宗继续说道:“想当年,太宗皇帝在时,天下大旱,太宗身穿祭祀服,亲自率领百官在烈日底下跪天祈雨,何等赤诚感人,如今朕只不过自削些吃穿用度之物,又何足道?”

  群臣听到这里,才都齐齐点头称是:“陛下英明,臣等敬服。”

  武后才方一笑,便也道:“众卿可还曾记得太宗皇帝的另一句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顾惜天下百姓的安危生计,就像是治水,若治得好,自然太平无事,治的不好,则祸在社稷。今日,我跟陛下所思一致,所做决断,也正同当日太宗皇帝言行一致,众卿以为然否?”

  高宗所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所做,而武后所说又是他的“名言”,有这一个极大而耀眼的标杆在眼前,谁还能说半个不字?

  高宗颔首道:“十八子的奏疏,贵在以民生为根本,为民着想。而为民着想,也自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太平安稳着想,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此时底下群臣们终于分清了风向,武三思心中暗暗懊恼。

  当初武后接到阿弦的奏疏之后三次摔了奏本,又命金吾卫立即将她拿下,武三思早就将这打听的清清楚楚,故而对他来说,这一次实在是一次大好时机,可以趁机将阿弦这个越来越入ròu的“眼中钉”除去。

  正因为自以为摸清了武后的心思,他才要迫不及待地在殿上推波助澜一把,没想到再一次不负众望地站错了队。

  武三思心中十分懊恼,同时有有些不甘的愤愤,心想:“姑母啊姑母,你如果不想为难那十八子,为何不提前知会我一声儿,我也好知道如何行事,为何每次都让我这般出丑。”

  武三思当然不知,对武后而言,他的一言一行,早就在武后的意料之中,且她不屑跟武三思说明。

  一来,她不愿跟愚笨的人费心解释,第二,她也深知,就算没有武三思,朝堂上,也一定会倒向她早就预料的方向。

  果然,不负所望。

  退朝之后,满朝文武分作几堆往外而行,跟武三思抱团的几位,不免有些怨念:“梁侯,你当初说皇后不喜十八子的奏疏,但今日明明不似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