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皇后生活录(一)_作者:舒寐(119)

2017-11-26 舒寐

  下一章,阿瑶约会见一个人,一个在她离京期间,帮她“看着”小皇帝的人。会是谁呢?

  ☆、别离将即起盟约

  舒窈自宫中折返的第三天,寿安宫的太后就下达了一道让夏氏感觉无比复杂的懿旨。按照懿旨所言,她的夫婿,銮仪副使郭允恭终于有了官职上的迁动。太后娘娘升他为常州通判,即日jiāo接就职,月内赶赴常州,走马上任。

  对这道命令,夏氏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则为太后娘娘到底是没有忘记郭家,在升迁世族出身朝臣的档口,她很顾亲旧地拔擢了郭允恭。忧则为这懿旨中所言的职位,常州通判。

  通判很好,行监察,知兵卒,明为太守副佐,实为天子耳目。在地方之上,太守一方父母,代天牧民,通判则奉旨察查,代天子御诸员。

  这是一个不是封疆大吏,胜似封疆大吏的职位。非圣明亲信之人,断不可能领任此职。

  可是,为什么是常州通判呢?

  常州远在两浙路,距离京城千里之遥。任职常州通判,那不是意味着他们家要离开京师,远走江南?

  夏氏很是不解,在收拾举家南下的行装时,犹在困惑疑虑。

  她纳闷跟舒窈讲:“怎么太后娘娘让你父亲去了常州呢?明明旁人都是由外地调往京师,轮到你父亲,如何就成了从京师走去地方?”

  舒窈低垂着头,没有丝毫为她解惑的打算。她边指挥丫鬟将南下时所带衣物装箱,边在脑中思量着太后娘娘此举的用意。

  不得不说,当今的太后走了一步很高明的棋。在她做出那种事后,太后并没有在一怒之下将她的父兄叔伯们降职处分。只是手段委婉,明升暗降,将郭家二房的当家人支出了京师。

  这场舒窈与皇太后之间的暗中博弈,到此处,她算堪堪成功了一半。

  至于太后之所以这么gān缘由,舒窈大体也能猜出几分。

  那日在寿安宫中,太后曾言她出身尊贵,她的家族也算势力煊赫,盘根错节。对于这样一个百年世家,即便借力打力,太后也有倍感棘手的时候。

  尤其是眼下,仲秋时节,正是北方秋寇肆nüè时。太后久居汴京,康泰繁华,虽然多了几分安逸心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已眼花耳昏,被底下人粉饰的太平给彻底蒙蔽了视听。她在心里非常的清楚,不管是北边的大辽还是西边正在崛起的党项,一个个都将成为悬在大宋头顶的青锋长剑。想要大宋边疆不出动dàng,除了不能与这两家开战,大宋自己的土地上也不能有乱象发生。

  郭氏的故乡在代北,西据党项,北邻大辽,扼两山之冲,守天子门户。郭氏家族在金城经营多年,宛如割据雄豪一般存在。若是太后贸然撼动了郭家在帝京的势力,郭氏本族会做出何种反应,是谁都无法预料的。

  凡位高者,必惜权惜命,掣肘良多。所以,舒窈笃定太后娘娘不会冒此风险,将郭氏一脉尽数遣离。

  哪怕只有她一家离开,她也算达成目的:郭家两位当家人自来同气连枝,兄友弟恭。凡遇大事,她父亲与大伯必然有商有量。对于将来在帝后之间选择阵营这种事,事关家族前程,无人敢掉以轻心。他们的离开,会让大伯对太后心生戒惕,在以后万一不得选择站队时,他自然也会慎之又慎。

  只是这些都已是将成定局的后话,舒窈眼下最迫在眉睫的还是一桩悬而未决的事:她离开,赵祯与她之间的qíng谊会何去何从?

  距离遥远,能酝酿出思念,自然也能酝酿出隔阂。她思虑谋划这么多,怎么可能甘心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于帝心,舒窈她势在必得。既然已被赵祯牵挂在心头,那她断然不会允许其他人再cha足其中。

  为人所乘,甘当踏脚石这种事,舒窈不想做,更不会做。

  八月廿日,中秋朝会后的第五天,舒窈借即将离京的理由,将京中熟识的闺友聚在一处,赏花宴饮。

  席间,宁秀与她相邻而坐,见舒窈神思恍惚,宁秀也不由心头怅然。

  “我才从南方回京,与你还没处上一年,你便又要前去江南。”

  分别在即,宁秀清浅秀丽的眉宇间笼着淡淡的离愁,望着舒窈的一双眼睛里盈盈汪汪,如香兰泣露,芙蓉捧珠。

  舒窈拍拍她的手,宽慰她说:“我父外放不过三年,三年以后,我还会回来的。”

  “也就是你,敢将三年时间轻描淡写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