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皇后生活录(一)_作者:舒寐(128)

2017-11-26 舒寐

  “陛下是说东迁之事?”王曾手捧茶盏,低眉敛目。

  赵祯点点头,十指扣起,悠悠然放在御案上:“以王卿之见,朕当为之奈何?”

  “陛下多虑了。”王曾很是庄重地俯下身,缓缓陈述,“江南水患已有赈灾之策,huáng河决口之事,并无一丝奏报。所谓决堤不过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之语,陛下,不必愁虑。”

  赵祯听后微微颔首,手指轻轻敲着桌案,望向王曾道:“爱卿所言极是。然放任京师百姓日日惶恐亦非长久之计。朕意:与太后幸驾玉清昭应宫,焚香沐告,祈祷天帝与诸先贤庇佑赈灾。”

  王曾思索片刻,了然赵祯此举中安定人心的利害后,放下茶盏,起身很是赞同地颂了一声“陛下英明”。

  “王爱卿身为玉清昭应使,此事便jiāo予爱卿安排。”

  王曾立刻恭谨领命,与赵祯告退后,兢兢业业去安排帝后母子的祭祀事宜。

  出得崇政殿门,王曾望一眼身后的煌煌殿堂,想到少主近几年成长磨砺,心中不由慰然万分。

  身为两朝重臣,王曾宦海沉浮,心如明镜。不论太后如何巾帼英豪,她毕竟是女流之辈,外姓之人。大宋江山应是谁姓,玉玺掌国应是谁人,王曾与朝中诸多持正同僚一清二楚。吕武之祸万不能在他们眼下上演。纵使拼却乌纱官帽,丢掉朱紫蟒袍,他们也一定得为官家顺利亲政保驾护航。

  官家今年已有十六,按照大宋律,男子十六即可婚配。赈灾事后,礼部会为选后事忙碌。等到立后尘埃落定,官家大婚成家,群臣再上书奏禀,谏请太后归政于帝便都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到那时,太后恐再无借口把持朝政。只要……所立皇后与刘氏无关。

  王曾预想美好,却不料在自家幼主心中,已定的人选恰恰便是与刘太后有亲的一位女子。他与此女自幼相识,qíng愫暗生。中间离合聚散,不但没有冲淡了qíng谊,反而因着鸿雁传书,纸墨往来,让原本的青涩愈发沉浓。

  到如今他们往来收受的信笺早已连案累牍,寒来暑往,朝朝暮暮,他们相隔两地,却一分不落地参与着彼此的成长,分担苦恼,分享欢愉。这双少年男女成为进驻彼此心中最特别的人,世上再无第二人可取代,可更迭。

  “官家。”

  御苑的凉亭中,自晏殊离开,赵祯就孤身独坐,安安静静望着眼前奇花异糙争妍斗艳。此时听到阎文应启声,他头也不转,只是浅浅地掀了掀眼帘,淡淡道:“朕说了朕现在谁都不想见。”

  引带王嬛前来的阎文应微微一愣,侧向王嬛,尴尬道:“王三娘子,你看这……”

  “官家不想见人,那必是想见其他吧?”王嬛对阎文应笑笑,冲着凉亭扬声说道。

  赵祯转过身,望眼王嬛,见她手中空无一物,心中不由泛起缕缕失落。

  “还是没有?”他垂下眼,声音犹带不甘:

  王嬛笑而不语,只是偏头扫视下四方。

  赵祯瞬息会意,抬手屏退身周内侍。王嬛这才上前,将袖中一方jīng致荷包呈送给赵祯。并解释道:“还是没有常州信笺,只有心腹从丰月楼转递的这个。”

  这方荷包看似平淡无奇,只有右下青松针脚匀称,绣工极美。上等的苏绸衬着攒金丝的绣线,一针一回,皆似能看到做工者的全神贯注,qíng怀满腹。

  赵祯用指尖不动声色压盖着左角的绣字,将荷包小心收起,问王嬛:“可有什么传话?”

  王嬛摇摇头:“并无只言片语。”

  赵祯颔了颔首,淡薄唇线轻轻抿起:“朕知道了。下去吧。”

  王嬛倒也识趣,见赵祯心中郁郁不想多言,便躬身退出凉亭。还没走出多远,就听身后传来一道声音,不疾不徐地说道:“等她从常州回来,朕会给你一道赐婚圣旨。”

  王嬛悚然转身,伏地叩拜:“官家,臣女惶恐,不知官家所言何意。”

  赵祯见此,不由低声失笑:“放心,不是召你入宫,是给你你想要的。”

  王嬛诧异地睁大双眼,一时忘了所有宫规,逾矩大胆地直视向赵祯。

  赵祯不以为杵,安然自若地坐在凉亭,淡淡笑道:“朕猜过你们盟好的事,也问过她。不过她只跟朕略微提起,不曾详说。所以你不必担心你们当初谈话为朕所知。朕只是看这几年你做得很好,应该得份嘉奖罢了。郑国公府家风中正,世子柴焱璁秉xing纯良,柴家确实可托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