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师_作者:小伍(1005)

2017-11-04 小伍 古代言情

  村居冒起炊烟,似飘摇的召唤。两进旧屋子临水而立,门前两株玉兰盛开。水边垂柳沐首,池心天光云影。我忽然想,就这样停下吧,若能在此度过余生,又葬身于此,夫复何求?

  这样想着,不觉双眼一热。再向前数步,塘边的柳树下转出一个人来,一张圆脸,身材矮胖,正是五年未见的杜娇。我又惊又喜,连忙上前行礼:“杜大人,多年不见。”

  杜娇一袭青衫,以逍遥巾束冠,甚是质朴:“君侯安好,在下杜娇有礼。”

  我好奇道:“杜大人怎的到这里来了?”

  杜娇笑道:“本想踏青,谁知看见君侯的车驾早早便出了东门。在下猜君侯定是来仁和屯拜祭先公,所以先到此等候。”

  我笑道:“若说踏青,杜大人出城也太早了些。”

  杜娇道:“不早。晚些赏chūn的人多了,在下正好回城处置公务。”杜娇身为秘书省监、太常寺卿,本当日日上朝才对。想是柔桑在宫中养胎,托病免了早朝,他才能如此悠闲。

  东南风chuī皱了水面,柳絮向天飘散,一阵洋洋洒洒往西北去了。杜娇来仁和屯等我,也不是头一次了。于是我径直道:“听闻裘大人外放了,不知是哪州哪郡。杜大人与裘大人可有联络?”

  杜娇道:“裘大人去了泾州,在下与裘大人偶有书信往来。”

  我颔首道:“泾州在西北,户不满二万,口不满八万,所辖才只四县。以裘大人的才能,当真是大材小用了。”

  杜娇淡淡一笑:“‘不以不必显而废忠’[79],都是国事,谈何大用小用?”

  我笑道:“大人高见。”

  杜娇笑道:“君侯可知道昌王的事?”

  我摇头道:“我只知先帝驾崩,昌王不肯回京,其余的消息,一丝未闻。”

  杜娇笑道:“‘不肯’?君侯这样说,并不算‘一丝未闻’。”

  我连忙施了一礼:“杜大人既与裘大人有书信往来,西北的qíng势想必比玉机所知为多。”

  杜娇道:“在下只听说,昌王在狄道屯兵,说是防备吐蕃。”

  我心中一惊,狄道在洮水下游,隶属熙州。当年姜维大胜雍州刺史王经,乘胜进兵狄道城下。邓艾等力主退兵,陈泰却道:“若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80]遂以奇兵大破姜维。昌王的兵马粮糙自洮水逆流而上,经渭河到达长安,不过数日而已。昌王只要拿下长安,沿途州县传檄而定。若拿下潼关,陇右、河西与关中便非朝廷所有。我不觉冷笑,怨不得竟一点消息也没有,若众人皆知,只怕整个汴城将陷入恐慌。

  杜娇道:“听说昌王本已回京奔丧,不知何故忽然回转。从此西北杳无音信。”说着转眸凝视,又道,“昌王忠心护国,这便是天意。”

  我只作不见,仰面望着湛蓝高远的天空,目光追随柳絮越去越远。昌王因何回转,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他折回西北,便再无回头之路。的确是天意。

  夜半下了一场雨,门前的玉兰花落了一地。chūn烟裹胁着柳色,雨后的塘子宿醉未醒,汴河却已喧嚣。八名身着青布短直裰的纤夫把信王府的游舫拉到城中的渡头。游舫赤柱华盖,雕栏画枋,前后各一亭,中间阔朗通畅。前亭中坐着一班女乐,后亭中已摆下了茶酒点心。服侍的从人有三十多,依舱壁而立。弦停歌住,一片鸦雀无声。

  启chūn亲自下船迎接,两边女人雁翅排开,一色的珠翠华衣,甚是气派。相比之下,启chūn只一袭牙白色窄袖chūn衫,通身不饰珠玉,只以玉簪束发,更显英丽明快。三月未见,启chūn清瘦不少。chūn风拂起她的衣裙,纤腰一握,她仿佛要从这繁华辐辏中乘风飞去。

  彼此寒暄一番,便携手上船。路过前亭,几个美貌的乐伎都起身行礼。软糯清新的话音中,一片环佩叮咚、珠玉泠泠。柔风扫动七弦,似有呜呜喑鸣之声。

  穿过舱中两列人墙,来到后亭。但见小方桌上摆了一件三层黑漆描金牡丹食盒并一套青瓷茶具,船尾摆了小炉,正在烹煮茶水。两个小丫头守着茶炉,像普通渔女一般,挽起袖子和裙裤,并肩向水,轻声说笑不绝。连岸上纤夫的姿态亦是轻松闲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