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禀xing,本不该送入宫中,只是她父亲乃是天下有数的豪富,入赘方家后,更是靠着钻营拉拢的手段,成为了掌管银财的族中执事。
皇后之父虽然贵为家主,倒也不能一手遮天,他靠着“慧眼识婿”,在族中势力大涨,却也引得其他人的忌惮不满,他们借口皇后无子,又送了方宛晴入宫。
方宛晴哭泣求告了半天,皇后仍然毫不动容,她面带寒霜道:“先把你的金册金印缴回……你且去广玉宫暂住,在王美人醒来前,不准你出宫一步!”
广玉宫乃是幽禁犯过嫔妃的冷宫,皇后如此决定,是毫不通融,一意严办的架势了,方宛晴垂下头,眼中满是怨毒。
“姐姐……!”
她怀着最后的希望,嘶声喊道。
皇后并不理会,一旁的琳儿上前来,笑着打圆场道:“娘娘要看奏折了,婕妤且先委屈一下,等王美人醒来,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几个健妇上前,半搀扶半qiáng制地把方宛晴送上宫车,朝着冷宫而去。
轿帘放下时,方宛晴紧紧咬牙,声音仿佛从齿fèng中传出——
“哼……任凭我被人诬陷,还有闲心看什么奏折!你就是作恶太重,损了yīn骛,才生不出儿子来!”
第三十二章 人子
昭阳宫中为了此事正闹得沸沸扬扬,皇帝的乾清宫中,却是气氛端严。
皇帝把玩着手中镇纸,感受着冰玉质地的沁凉入骨,半晌,才开口道:“世子如今有何打算?”
这话问得空泛,李桓却回以悠然一笑,“桓自蜀地而来,眼见京畿百业繁荣,庶民得庇,人心所向,不问可知——陛下雄才大略,一统天下已是指日可待。”
这一番话,虽有拍马谄媚之嫌,从李桓口中说出,却是大不一样。
这位世子广有贤名,xing虽和蔼可亲,却极少褒赞,得他这一句,就连皇帝也露出欢畅的微笑来。
李望向皇帝,目光停滞在他身后,那一道青裙纤影。
电光火石地,两人的目光一触,随即各自分开。
昨日夜宴之上,李桓与皇帝相谈甚欢,目之所及,当然也窥见了宝锦,但他颇能隐忍,居然一派镇定,丝毫没有露出异状。
“那世子认为,我与蜀王,谁的命格更贵重些呢?”
皇帝笑过之后,居然问出了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
李桓敛了微笑,微微欠身道:“圣人有言:子不言父过。陛下这一问,桓实在惶恐。”
这话听似迂腐,却也道尽了他的态度,皇帝大笑道:“你既然说蜀王有过,朕也明白你的意思了!”
“陛下圣明。”
李桓仍是一派儒雅地回道。
“我记得圣人还有一句话,叫作‘小棰则待,大杖则逃’,世子应该知道这个典故吧?”
李桓的眼中露出微妙的光芒,“陛下圣明,此事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孔子的弟子曾参,曾经被父亲痛打,他坦然受之,孔子闻之,不以为孝,训诫弟子应该小棰则待,大杖则逃,不能陷父母于不仁之地。”
他于诸般经典,早已烂熟于心,兼以口才了得,寥寥几句,就将这典故说得清楚。
皇帝赞道:“世人皆以为儒生迂腐,可孔子却很是通彻世qíng——如果遇上君父狂悖,难道真的坐以待毙,让他取了xing命去吗?真是笑话!”
他好似在说着故事中的曾参,弦外之意,却不问而明。
殿中气氛顿时变得险恶难言,李桓深吸一口气,qiáng笑道:“若真是逢上舜父瞽瞍那样的惨事(注),也只好一逃了之了。”
皇帝叹道:“蜀王大权在握,一旦有变,世子怕是cha翅也难逃!”
他不愿再兜圈子,索xing一句把事qíng挑明。
随着这一句,殿中陷入了死一样的寂静。
李桓面色大变,霍然起立道:“何来此话?”
“世子你又何必如此作态,蜀王对你忌惮已深,你也早有察觉,他派你来天朝查探虚实,本就是借刀杀人的毒计,所以你一入朝廷的辖下,立刻‘不小心’泄露了身份,就是想借朕的手来保全xing命。”
皇帝侃侃而谈,又继续道:“朕出身寒微,也曾听乡里有言道:有了后娘,就有后爹。你父王早有宠妃,一家人和乐无穷,早就视你如眼中钉——你再不反抗,就要成俎上之ròu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