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头一次身上被挂着这么多东西,一开始还比较新奇,被折腾到现在就只剩下厌烦和劳累了。
“如此足矣。”胡亥瞥了一眼墙角的青铜漏壶,不耐烦地催促道。他也要去骊山为父王送葬,眼看着就要来不及了。
内侍们纷纷加快了速度,但他们都是第一次服侍皇帝穿戴服饰,这样一着急反而更加手忙脚乱。
“不须如此,汝无须去了。”一个身穿五彩鱼鳞绢深衣的男子信步而入,他的声音毫无起伏,听起来好似无害,但胡亥身周的内侍们早就熟知其bàonüè,捧着托盘的小内侍不禁都颤抖起来,其上的饰品配饰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
“尔等暂且退下。”此人淡淡地吩咐道,等他最后一个字刚说完,屋中就只剩下他与胡亥两人了。
胡亥的脸色有些yīn沉,他虽然贵为皇帝,但他身边的人却在他没有发话的时候,就已经擅自听从别人的命令而离开。
头一次,他开始觉得当这个皇帝,并不是他所想的那么好玩。
要不……等他大兄从上郡归来,就还给对方吧,反正他大兄也一直包容他的任xing……
胡亥的脑中胡乱地转着念头,口中却问道:“为何孤无须去骊山为父王送葬?”
赵高勾起一抹别有深意的笑容,看向窗外已经开始发白的天际,缓缓道:“因为今日前去送葬的那些人,是务必要把始皇送到huáng泉之畔的。”
胡亥震骇地脸色发白,一时无言以对。
【敬请期待《哑舍·零》之汉朝卷】
后记
“哑舍”又完结一本!撒花~~
这回不同于“哑舍”的正篇,我写了一本“哑舍”的前传,被命名为“零”。嗯,挺好的,符合我要书名整齐的qiáng迫症……
不过说到整齐,我本来想一本写完“哑舍”的前传的,结果……果然低估了我自己的写作热qíng……挖坑什么的,一挖起来就停不下来了……
所以《哑舍·零》不止一本哦……接下来是汉朝卷,而汉朝卷的卷名我还没想好,暂时空着吧。
看完《哑舍·零》的各位,应该都知道这篇前传讲的就是老板之前的故事了吧,对于这一段故事好奇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喜欢。
我虽然写得开心,但过程真的非常痛苦……
这还是我首次尝试“哑舍”通篇十二个故事连续xing地在一个时间轴上进行。虽然大长篇几十万字的故事我也写过好多个了,可“哑舍”这个故事本身就与其他故事不同,毕竟是在真实历史上构架的。
所以我在写的时候,查了许多资料,考虑了许多方面。
举例来说,其实我最开始写“哑舍”正篇第一章鱼纹镜的时候,根本没有想把对话写成古文。因为生涩的古文会不利于流畅阅读,但还是接受了当时编辑的建议,把“你”、“我”等称呼改成“汝”、“吾”“虽然有了点古风的意味,但行文上却有些不伦不类。
因此在《哑舍·零》里,我尽量避免了这种称呼,只有语境符合才会使用。而为了行文流畅,大家就当古人对话的时候就是如此吧,否则就真不能写了……
还有成语问题,我几乎在用一个词之后,只要想起来,就会查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
在秦朝的语境下是否已经出现。如果没有出现,就努力替换成其他已经出现过的词语。但后来发现这样简直太过于约束,如果大家如此通篇看下来的话,肯定会以为我全篇都是错字。
例如“伙伴”一词,古代军人以十人为火,共灶炊食,故称同火时为火伴,所以只能用“火伴”。哦,如果再细研究的话,这个词在元魏时才出现,秦朝时根本没有。
不光词语,物品也是如此。
但我最后还是释然了,我写的是小说,并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历史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我的故事好看,文笔流畅舒服。所以大家若是在文中看到什么不该在秦时出现的词语和物品,请多多谅解。
说起查资料,我顺便就唠叨一些这回的收获,史书里面自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
例如魏王假,《史记》上说他没有死。但《资治通鉴》上却写的他是被杀的。这一点就令我非常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