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又一村_作者:李好(188)

  周慧拉着杜榆去她房间了。周慧自己有个丫鬟,起名叫小心,这名字,可够奇怪的。不过杜榆作为客人,也不好主动问为什么。

  “杜妹妹是哪里人?喜欢什么?有没有读书认字?”周慧笑着问道。

  杜榆也一一的回答了,然后问周慧,得到了答案,两个人就有些熟悉了。

  “这么说,你家里就你一个女孩儿?”周慧问道,她家里三个女孩儿,她爹没有儿子,老家那边都巴巴的看着呢,不就是看他爹是个举人,手头上有些产业吗?

  不过,这些人想得美!没有他们什么事儿。

  杜榆说道:“我家里还有几个堂妹呢,不算是我一个人!”

  “这么说,你们一大家子还没有分家?”周慧问道。

  杜榆点点头。

  “你们一大家子感qíng肯定好,不像我们家,从我爹读书,我几个叔叔和伯伯都不乐意,bī着我们分了家,好嘛,现在我爹是举人了,他们又拼命的想要合着过,可惜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周慧觉得自己说的有点儿多,就没有再说了,这种事儿,是有些丢人。不过杜榆却能理解,当初自家爷爷不就是这样的?因为读书花费大,所以大奶奶张氏就立bī着要分家。周教谕这是成功了,可以扬眉吐气,自家爷爷却没有成功,前面几十年一直被人说。

  拜访了周教谕家后,渐渐的和周慧熟悉起来了,那边王训导家里也没有个年龄相近的伙伴,而且还有个梅氏,杜榆就很少和那边来往,虽然他们住的都挨着。

  大郎现在在家里教着二郎,二郎这个年纪,就是进县学也不到,而且县学上课的时间太少了,杜有忠也在忙碌着,所以就是大郎先教着二郎,不过他们也打听了,这边附近也有几个私塾,让二郎去读私塾,好歹能认识认识同龄的人。

  结果县令太太齐太太知道了,直接跟胡氏说道:“不如就到我们家里来学吧,我们这边请了个先生,专门教我家大小子的。”齐大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年纪和二郎差不多大,一个就是小儿,才六岁,也就是元宵节的时候,差点被拐子给拐走的那个。

  “说起来,也不怕杜太太你笑话,我也是想给我们家鹏举找个伴,两个人一起读书才能读的进去。”齐太太说道。

  胡氏和杜有忠商量了一下,也就同意了,县太爷找的先生,肯定学问是过的了关的,至于大郎,杜有忠是要带在身边亲自教的,大郎的籍贯不是青阳县的,所以也不怕别人说他泄漏县试的题目给自己的儿子看了。

  杜有忠是打算明年让大郎回云阳县参加县试的,今年感觉火候还不够,有些东西要巩固一些。

  而在他们要来青阳县的时候,杜榆他们就给大表哥去了信,告诉了他自己一家子的动向,所以很快这又接到大表哥的来信。

  大表哥在外面游历也有一年了吧,过年的时候,都没有回来,舅舅和舅母都挺想念他,过年的时候,杜榆的姥娘说着说着都哭了,也是太想念大表哥的原因。

  原来这次大表哥竟然到了京城,还去看了国子监,又说了京城之繁华,但是也讲了京城的东西比他们云阳县要贵多了,所以,不带够银钱,千万别来京城科考,不然就支撑不下去,又说年初的时候,京城赶考的人就多了起来,很多人客栈都找不到,所以以后要是进京赶考,最好是能在前一年过去,或者能找到有关系的人家住下来,不然就有可能没有容身之地,且开了chūn,客栈的房价就提了价钱。他不好花这个冤枉钱,所以赶紧的从京城逃了出来。

  大表哥写信真是有意思,说的活灵活现的,幸亏自家爹没有今年去参加会试,不然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了!

  在这边当训导,起码可以和齐大人搞好关系,人家齐大人可是在京城有关系的。

  当然,他们和楚院长现在已经是准姻亲了,也是可以帮助的,只是有些东西,不是帮忙就成的,这官场上的事儿,可不是说说就成了!

  等杜有忠他们忙完了县试,都已经是二月底了,每个县要考中多少名,上头都有规定的数目,齐大人自己和周教谕选了就成,也不怕他们徇私,毕竟县试过了,连童生也不算,且要是通过不了府试,第二年还是要重新考的。到时候送上去不好的,丢人的也是他们。所以尽可能的选文章写的好的。

  忙完了县试,剩下的时间就很充裕了,杜有忠也还带着大郎拜访了好几个人。然后就开始认认真真的教导大郎了。除了周教谕规定的要杜有忠上课的日子,他一般不和人抢,有生员和学子上门请教了,他也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