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氏道:“老大媳妇,咱们家,这读书读书的,你还没有看明白啊,就没有那个命,gān啥要花那个冤枉钱?你公爹也能教二郎读书写字,这点让我敢保证,绝对不比别人差,咱们乡下人,读书识字的能有几个?我们家的qíng况,你也是知道的,还有几个都没有娶亲呢,这都是花银子的差事,你就当我这个做婆婆的自私吧,二郎现在不能去学堂读书。”
这去学堂,一年下来,束修地好几两,哪是他们这样的人家负担的起的?乡下人攒钱不容易,虽然有杜有忠每个月的二两银子,但是眼看着老四和老五也要娶亲了,这一下子十几两银子没有了!就这都是勉勉qiángqiáng,一家子,成家立业才是大事儿,其他的都只能算小事儿了。
何况,齐氏觉得读书读多了根本就没有啥用,还把人给读呆读傻了。
她的孙子可不能这样!
胡氏知道自己说了也就是这个结果,想着老爷子叫二郎也算是用心,就是大郎,现在也是边gān农活边和老爷子继续念书。
算了,还是不说了,免得和婆婆起冲突,二郎现在还小,就让老爷子继续教着吧。
大哥那边,本来大哥说,要是这边同意,大哥那边会给自己出了二郎的束修的。只是,想着婆婆都已经说了这些话了,她要是说这钱是自己哥哥出,保证她绝对会生很大的气,“娘,您说的对,是我没有考虑周全。”
“老大媳妇啊,你也别怪我说话难听,你以为我不想咱家出个秀才举人?可是从你爹那一辈起,咱就没有那个命,还不如早早的熄了那个心,把农活儿gān好了,咱们呢,比别人还多认识几个子,在杨柳村也能拔个高,真要和那些读书人在一起了,咱就是最矮的。本本分分的最好。”齐氏说道。
“娘,我明白。”胡氏点头。基本上对和婆婆说读书的事儿,是不抱希望了,公公那边肯定是乐意,可是公公说话在家里不管用。
回家以后,家里就忙着给田里追肥去了。
除了划给杜有良的五亩地,家里还有二十五亩地,如今都种上了麦子,都需要追肥。
农村的肥无非就是牲口圈里的粪肥,还有就是茅房里的肥料了。
只是大部分还是要自己沤的稻糙肥,稻糙经过几个月的沤和发酵,已经肥力十足,这个时候,就需要人挑着去送到地里田头了。
杜家这边还有个jiāo通工具小毛驴,拉上板车,就轻便许多,老杜家是全家总动员,直接忙了五天才把肥都给追好,这期间,杜有良还是继续忙着盖自己的房子,已经快盖好了,地里的活儿嘛,不知道他怎么说动了刘家的人,刘家人过来帮忙了,就是杜榆也很奇怪,这刘家的人以前一直是来占便宜的,突然这么大公无私的帮忙来了,真是让人好奇。
难道说,就占他们老杜家的便宜,对于分家了的二叔和二婶他们,人家是真正的亲戚,就不占便宜了?
这是不可能的,在老刘家帮忙的这几天,刘氏是天天的都买了ròu,香味在杜家的院子里飘的到处都是,老刘家的人吃饭的时候,还故意大嗓门的说ròu多好吃。
说刘氏日子分家就好过了,早就该分家了!
又说杜柳在秦家过的好的很,以后这日子是会越过越好。
倒是齐氏,竟然一点儿也没有生气。齐氏的想法是,刘家的人都是傻帽,想说这些话让自己生气,她gān嘛上当?从分家的时候,她的脾气都已经发作了,现在该gān嘛就gān嘛。德行!就当她白养了一个儿子好了!
她不生气,她不生气!她犯得着跟这群不要脸的生气吗?
“咱奶脸拉的这么长!我不敢跟三郎玩了!”杜二郎跟自己的妹子讲心思。他和杜三郎差不多大,虽然大人们分家了,可是小娃子却还是关系很好的。尤其这二房还没有搬出去。
☆、16 买下来?
“二哥,你想去学堂读书吗?”杜榆问了杜二郎一个问题。娘那边肯定希望二哥去读书的,不过奶奶那边,估计是被爷爷的经历给打击了,所以对家里人去读书很不感冒。
在学堂里,有小伙伴,读书也更有氛围。
“咋了?你想学认字?二哥我可以教你啊。”杜二郎恨不得拍胸脯保证了。
果然自己只能是被人当成小丫头片子啊,说的话,就没有当成正事儿来看待过。
咱可是很正经的想和二哥探讨探讨这读书的人生大事儿,“哦,那二哥就教我吧。”不被人当成是一回事儿啊,这心qíng够郁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