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除了自己门口种几棵果树外,剩下的想要吃果子,上山上摘野果子,也就这几种方法,真的要花钱买水果,那是不可能的,有那个钱,还不如买几斤ròu呢。
杜有德说道:“我们也能吃到果子的,每次过节,楚亲家那边都能送来东西,秦员外家里也会送的。”
所以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被亏待了,这些东西可不就是看到大哥大嫂的面子上才送来的,而且大哥大嫂他们因为距离远,还吃不到呢。
他们还觉得对不起大哥他们呢。
这个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正房都有六间,一排立着,正房后面还有一片竹林,清幽幽的,估计夏天的时候,肯定很凉快。
左右是东西厢房各四间,门口那边还有一排倒座呢,正好有意见是厨房,这厨房也挺宽敞,里面有两个灶台,一点儿也不拥挤。
“这里怎么没有茅厕啊,到时候怎么上厕所?”杜有全看了半天,也没有这个玩意儿。
杜大郎说道:“县城很多人家都是没有茅厕的,不过有专门收夜香的。”
也就是有恭桶了,早上的时候,直接放在门角,自然有人专门收了,还能给你刷gān净了在放回来。也有人家是自己洗恭桶的,当然,这得一个月给收夜香的一些钱。自己洗恭桶的,每个月就少收一点儿钱。
也是一种职业。毕竟县城的人谁家也不会收着这当肥料。
杜有全他们算是长见识了,这县城里的人,果然和他们乡下不一样啊。连上个厕所都这么讲究的。
其实杜榆他们在青阳县那边都是这样了,那县学分的地方,也是根本没有地方专门给你建一个茅房的。恭桶就成了必备品。
☆、134 买人
因为不放心杜榆他们三兄妹,所以最后杜有德和赵氏留了下来,一直照顾到胡氏他们回来。
杜二郎也是到锦溪书院报道了,每天早上,让四叔送过去,然后中午送一顿饭,再下午接回来。
“这样不行,四叔天天只能忙着二哥的事儿了,必须得添人了!”杜榆觉得这样对四叔也不好了。四叔又不是专门来伺候他们的,还是自家的长辈,这完全围着二哥转,也不像话。
倒是四婶赵氏觉得挺好的,除了有些想念自己的女儿杜樱外,其他的天天做饭什么的,都得心应手。
“咱们得买个赶车的,还得给大哥你和二哥买个书童,锦溪书院外面要是吃饭的地儿就好了,也不用还要送饭去。”
可是这事儿也不是杜榆能决定的,锦溪书院这么多年了,一直是这个样子,别人家下人都有几十上百的,腾出一两个,专门伺候一个主子,那就是根本不成问题,像他们这样的,就明显的觉得捉襟见肘了。
杜大郎也觉得是该买了,只是奶奶那边也要说一声。“我回去说一声吧。”杜大郎为齐氏的长孙,目前又是最有出息的一个,他的话肯定管用。
果然杜大郎回去了一趟,就带来了好消息,齐氏同意了。
“只是奶奶那边说她不需要,给我和二郎准备就成了。”杜大郎说道。
肯定是大哥以学业为主,需要买人了,所以奶奶才答应的。
唉,自家的奶奶啊,那就是自己能动手的就动手,可是一旦涉及到孙子们,那就是可以从宽了。
杜大郎说现在他需要去省城院试,身边得有个书童打理自己的东西,而二郎现在在书院读书,大家都是有书童的,所以单他一个人没有,也是不好的。
这样一说,齐氏就赶紧答应了要给两个孙子买书童。
“还要给我银子,我没有要,说爹那边给了我们钱,也够用。”杜大郎说道。
这两年的钱齐氏都没有要,所以他们这边是有钱的。
杜有德和赵氏也知道了这个事儿,赵氏有些手足无措,“大郎,是不是我们做的不够好?”
杜大郎忙说道:“四婶,确实是我们手头上需要人了,原本早就该买了,现在奶奶答应了,所以才要准备的。”
杜有德忙对自己的老婆说道:“你在瞎说啥呢。哪有你这样说话的?大郎他们买了人又咋了?”
赵氏不敢说话了,杜榆忙道:“四叔,四婶也是一片好心,您别这样说她,以后啊,咱们家肯定还会买人的,现在只是开始。”自己的四婶,估计是有些自卑,本身是从山那边来的,娘家的家境是最差的,还只生了一个女儿,所以才会患得患失的。